出塞

徐锡麟 〔清代〕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该诗语言朴实流畅,音韵铿锵,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气壮山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军歌(1)应唱大刀环(2),誓灭胡奴(3)玉关(4)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5)沙场(6)为国死,何须(7)马革裹尸(8)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1)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2)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3)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4)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5)解:知道,懂得。

(6)沙场:战场。

(7)何须:何必要。

(8)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拼音版

chūsài

jūnyīngchàngdāohuánshìmièchūguān

zhǐjiěshāchǎngwèiguóguǒshīhuán

作者简介

徐锡麟

徐锡麟

辛亥先烈、安庆起义带头人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1905年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

徐锡麟的诗

1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