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饯春》是清代词人王鹏运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伤春,首二句以春光为有价之物,以榆钱为有价之钱,次二句因榆钱难买春光驻,故只好饯春,并目送春归,在春光归去的路上黯然神伤;下片伤别,首句承上,次句启下,转结极自然,最后三句以景结情,余味无穷,从气氛、景物、声音三方面烘托离情,比一般的直接抒发感情更含蓄,更动人。整首词写得语言精工,意境清新,而又含蓄曲折。
抛尽榆钱(3),依然难买春光驻(4)。饯春(2)无语,肠断春归路。
即使抛尽榆钱,仍然难把春光留住,我为春天饯行,可春天却默默无语,眼见春天归去,不由我伤心肠断。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5)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6)苦。
春天去了还会回来,可是人去之后还能回来否,夜幕笼罩长亭,杂乱的山峰无数,一片沉寂之中只听得鹃声凄苦。
(1)点绛唇:词牌名。 取名于南朝梁代江淹诗“明珠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饯春:设酒席为春天送行。
(3)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钱,称榆钱。
(4)驻:停住。
(5)长亭:古时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6)鹃声:杜鹃的啼叫声。
《点绛唇·饯春》这首词写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以后,以饯春为题,蕴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清朝末年,清统治者腐败无能、敌国匪寇凶残入侵、国家大好河山支离破碎,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归宿不得不进行痛苦的思索和选择。但只是思索,而不是求索,他苦思冥想,却找不到出路所在。在茫然中,词人有感国运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