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饯春

王鹏运 〔清代〕 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点绛唇·饯春》是清代词人王鹏运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伤春,首二句以春光为有价之物,以榆钱为有价之钱,次二句因榆钱难买春光驻,故只好饯春,并目送春归,在春光归去的路上黯然神伤;下片伤别,首句承上,次句启下,转结极自然,最后三句以景结情,余味无穷,从气氛、景物、声音三方面烘托离情,比一般的直接抒发感情更含蓄,更动人。整首词写得语言精工,意境清新,而又含蓄曲折。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抛尽榆钱(3),依然难买春光(4)饯春(2)无语,肠断春归路。

即使抛尽榆钱,仍然难把春光留住,我为春天饯行,可春天却默默无语,眼见春天归去,不由我伤心肠断。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5)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6)苦。

春天去了还会回来,可是人去之后还能回来否,夜幕笼罩长亭,杂乱的山峰无数,一片沉寂之中只听得鹃声凄苦。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 取名于南朝梁代江淹诗“明珠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饯春:设酒席为春天送行。

(3)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钱,称榆钱。

(4)驻:停住。

(5)长亭:古时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6)鹃声:杜鹃的啼叫声。

创作背景

《点绛唇·饯春》这首词写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以后,以饯春为题,蕴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清朝末年,清统治者腐败无能、敌国匪寇凶残入侵、国家大好河山支离破碎,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归宿不得不进行痛苦的思索和选择。但只是思索,而不是求索,他苦思冥想,却找不到出路所在。在茫然中,词人有感国运写下了这首词。

拼音版

diǎnjiàngchún··jiànchūn

pāojìnqiánránnánmǎichūnguāngzhùjiànchūnchángduànchūnguī

chūnnéngláirénnéngláifǒuchángtíngluànshānshùzhǐyǒujuānshēng

作者简介

王鹏运

王鹏运

晚清官员、词人

王鹏运(1848—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清末临桂(今广西桂林市)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官礼科掌印给事中。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康未受知于光绪帝之前,奏折多由其代上。后离京南下,寓扬州,主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有《半塘词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