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石湖

范成大 〔宋代〕 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初归石湖》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晓雾朝暾(1)绀碧烘(2)横塘(3)西岸越城(4)东。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5)(6)叶中。

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

信脚(7)自能(8)知旧路,惊心时复(9)认邻翁。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令人惊心,着意辨识的竟是昔时的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10)翠扫空。

当年亲手所种,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

(1)朝暾:初升的太阳。

(2)绀碧烘:绀,稍微带红的黑色。碧,青绿色。烘,烘托。

(3)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4)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5)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

(6)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7)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

(8)自能:自己本身就能。

(9)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10)蜩: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创作背景

范成大出川返京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四月,以中大夫除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因与宋孝宗政见不合,任职仅两月,六月间即落职返乡。《初归石湖》这首诗就作于他初归石湖之时。

文学赏析

《初归石湖》此诗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已经把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范成大

范成大

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又工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