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张祜 〔唐代〕 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听筝》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细笔彩绘,专写十指之美,兼有弹奏的动作和姿态。后两句用虚笔写意,传达出筝声的幽咽悲苦之情。这首诗展开了一片清绝景象,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十指纤纤(2)玉笋(3)(4)雁行(5)(6)翠弦(7)中。

她的手指纤细柔美玉笋般洁白,指甲染得红润,轻轻地在翠绿的琴弦间跳跃,仿佛雁阵轻盈地掠过。

分明似说长城苦(8),水(9)云寒一夜风。

那旋律似乎在诉说着古代修筑长城的苦难,仿佛连水都在哽咽,云层也阴冷沉重,整夜笼罩萧瑟的风中。

注释

(1)筝:弦乐器的一种,一称秦筝。最初流行于西北地区,传说是秦时蒙恬所造(见《隋书·音乐志》)。筝的结构由瑟演变而成,瑟有二十五弦,筝取其半,变为十三弦,声音比瑟更响亮。

(2)纤纤:柔细美好的样子。

(3)玉笋:喻指女子洁白纤细的手。

(4)红:指染红的指甲。

(5)雁行:指筝柱因其排列如雁飞的斜行。

(6)遏:遏止,按压。

(7)翠弦:对琴弦的美称。

(8)长城苦:秦代修筑长城,征发大量民工,历时持久,使千千万万的夫妻长期不能团聚,甚至使许多妇女失去了丈夫,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这里泛指丈夫在外服徭役造成的夫妻久别之苦。

(9)咽:呜咽,水声。

创作背景

《听筝》诗题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长庆二年(822) ,田颍为宋州刺史,加御史大夫。张祜此诗写在其家听丘姓女乐师弹筝的感受。

文学赏析

诗写听筝,先说弹筝者手的美丽。诗词中常以部分代整体,写手指的细长美丽,也暗寓人的美丽。次句写弹奏。“轻遏”,黄叔灿谓此二字“形容妙”。其妙在于这句用意双关,既表现雁的飞行缓慢,也表现筝声的低沉。秦筝音色沉伏,长于怨调慢声。三句接写筝声。“分明似说长城苦”,这句借孟姜女故事,表示筝声凄苦哀怨。五代牛峤《西溪子》写弹琵琶云:“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借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人作有《昭君怨》琴曲和词牌),表示声音的哀怨,与此句诗用意相同。一结韵味悠长,妙在雁声与筝声同说:“水咽云寒一夜风”。晏几道《采桑子》称筝为“哀筝”,雁也常给人以凄恻之感。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无论就雁就筝给听者的感受说,结句都声情臻于佳境。元人萨都剌《赠弹筝者》结句云:“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展开一片清绝景象。这两首诗的结构都“辞尽意不尽”,而且未“着一实语”,以景结情,情在景中,不见痕迹,最为上乘。

作者简介

张祜

张祜

唐代诗人,有“海内名士”之誉

张祜(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