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 〔宋代〕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更漏子·送孙巨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为送别词,词的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涵空(3),山照市。西汉二疏(4)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5)

海州碧水连天,青山耸立。这里是西汉二疏的故乡。居海州几年,你白发新添,却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你留下的深恩厚义啊。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6)来去。(6)有信,赴秋期。使君(8)行不归。

大海的最东边,大山的尽头,自古就有人乘槎到天河。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你却未有归期,让人惆怅。

注释

(1)更漏子: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双调四十六字。起为三字对句,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换平韵,亦为三字对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后阕起句即用韵,第二句可不用对偶。第三句以下,均与前阕同。

(2)孙巨源:孙洙,字巨源,苏轼同僚。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孙巨源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苏轼作此词送别。

(3)涵空:指水映天空。

(4)西汉二疏:即疏广、疏受,两人位叔侄,皆东海(海州)人。

(5)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汉书·疏广传》记载,汉宣帝时,太傅疏广与少傅的侄子疏受一起辞官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

(6)槎:即乘槎。

(7)自古客槎来去:乘槎亭在海州,故言。

(8)使君:此处指的是孙巨源。

创作背景

此词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在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在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此时,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作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更漏子·送孙巨源》这首词。

拼音版

gēnglòu··sòngsūnyuán

shuǐhánkōngshānzhàoshì西hànèrshūxiāngxīnbáijiùhuángjīnrénēnshēn

hǎidōngtóushānjìnchùcháláicháyǒuxìnqiūshǐ使jūnxíngguī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