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重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阕描写周围景色的凄迷,对比今昔,抒发离别之情。下阕笔锋一转,由眼前的情景,上升到一种淡然处之、任其发展的人生哲理。这首词旷达自由,同时又情谊悠长,表达出词人送别朋友时的复杂和矛盾的心理。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1)会东徐(2),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3)未吐,且教红粉(4)相扶。酒阑(5)不必看茱萸(6),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1)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2)东徐:即徐州。
(3)黄花:菊花。
(4)红粉:歌女或侍女。
(5)酒阑:酒宴将散的时候。
(6)茱萸:植物名,重阳节登高时插在头上,祈求强健。
历史上对该词的创作背景争论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重阳节上,也有人认为作于重阳节前,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首词是送别徐君猷时写下的赠别词。当时词人照例登栖霞楼饮宴宾客,登高赏菊,而徐守猷已离开黄州四个多月。词人即景生情,怀念起黄州人尊敬的“遗爱守”徐君猷,特作此词。
一说此词作于壬戌元丰六年(1083年)重阳节,当时身处黄州的苏轼登高上栖霞楼,念及弟弟子由而写下此词。 [5] 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数月,相得甚欢。八月,苏辙将赴南京留守签判任,与苏轼依依惜别。这首词便作于苏辙走后不久的这年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