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岩记

高启 〔明代〕 高启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虚。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灵岩记》是明代文学家高启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文辞清丽,字句整饰,意在言外。明为游记,却不着意于正面记叙此次游山的历程;明是应命之作,却饱含讥讽挖苦之意。文中巧妙地表现了作者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吴城(2)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3),或起或伏,而灵岩(1)居其间,拔奇挺秀,(4)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5)知其有异也。

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与众不同。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6)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7)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8)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9);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10)之波,曰涵虚。虚明动荡,(11)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阁名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此处了。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12)匿幽閟胜,莫可搜剔(13),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14)参知政事临川饶(21)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15)为之蹇舒,(16)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17),争献厥状(18)(19)豁呈露,无有隐循(20)。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我是吴县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灵岩似乎都将幽境胜景隐藏了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来,也许灵岩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起来,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24)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25)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22)为名山,诸(24)为名士,盖必相(26)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27)而心解,景会(28)而理得也。(23)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29)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30)、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山的景致不同与寻常,尚且能待人来看,更何况人不同与常人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记。我说:“天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两相成映。现在灵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负其名。难道是偶然吗?是因为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吧。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注释

(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吴城:吴县县城。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

(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

(4)若:像是。列:排列在一起。

(5)咸:都。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

(6)节:节省。行者:路人。

(7)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8)容:供,让。栖迟:宿息。

(9)周眺览:向四周远看。

(10)具区:太湖的古称。

(11)用:因此。号:称为。

(12)每:每每,常常。匿幽閟(bì)胜: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

(13)莫可搜剔:意谓找不到幽胜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错。

(14)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1363—1367)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吴亡,被俘处死。有《右丞集》。客:门客,幕僚。

(15)氛岚:山间雾气。蹇(jiǎn)舒:舒展。

(16)杉:杉树,乔木。桧(guì):也叫圆柏、桧柏,常绿乔木。

(17)幽显巨细:不明显的,明显的,大的,小的。

(18)厥状:它们的姿态。

(19)披:打开。豁:敞亮。呈:显出。露:显露。

(20)隐循:隐蔽躲闪。

(21)公:指饶介。顾瞻:观看。顾,回头看;瞻,向上或向前看。

(22)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3)若:像是。列:排列在一起。

(24)公:指饶介。顾瞻:观看。顾,回头看;瞻,向上或向前看。

(25)诡奇:奇异。

(26)须:待。值:遇。

(27)目领:眼睛看到、接受。心解:心里理解。

(28)景会:景物被领会到。理得:理趣被体会到。

(29)为客:意思是算作饶介的一个门客;这是谦词。少:年龄小。

(30)淮海秦约:字文仲,太仓(今属江苏)人,郡望淮海。明初应召拜礼部侍郎,因母老辞归。后来再赴京城做官,因年老难以任职,为溧阳教谕。诸暨姜渐: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末年客居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行省从事,不久以病辞职。明初为太常博士。河南陆仁:字良贵,号樵雪生,又号乾乾居士,河南人,客居昆山,是在野的大名士。会稽张宪: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张士诚为吴王时,任为枢密院都事,吴亡,隐名遁世。天台詹参:其人未详;“天台”,今属浙江。豫章陈增:其人未详;“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金起,其人未详。金华王顺:其人未详;“金华”,今属浙江。嘉定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陵(今属四川),生长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丞相府记室;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与高启、张羽、徐贲齐名,称明初吴中四杰。吴陵刘胜:其人未详。

创作背景

《游灵岩记》作于元代至正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364年—1366年)张士诚据苏州自称吴王期间,记叙了作者奉陪张士诚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游苏州灵岩山及赋诗之事。

文学赏析

《游灵岩记》是一篇写法奇特的游记散文。文章开头一段,从大背景写起,逐层收缩,突出一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吴城自古乃江南灵秀之地,灵岩山在其“峰联岭属的群山之中能“拔奇挺秀”,其景物之美不言而喻。“若不肯与众峰列”,则赋予山峰以人的灵性,其性格似乎与耿介的作者相类。然后以“异”字慨括灵岩,贯串全文。

“山伸行而上”一段以点带面,描写灵岩山之异。一个个景点,好象愈往山上游则风光愈类。那些亭、洞、池,不仅景色甚美,而且是“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虽未置赞辞,但景点特色昭然。写“阁″时则极力称赞:“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这阁可以远瞰浩茫的太湖之波。这里仍用层层烘托的手法,说明灵岩之美是吴城之冠,而此阁则是冠顶的一颗明珠。可见作者深知灵岩之景,并非此次重游方才领略。但作者接着却说,自己是吴人,虽多次游灵岩,而此山常常“匿幽胜”,把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好象看不起他这个“陋者”一样。这显然非由衷之亩,不过是为后面写饶介之游蓄势。此次游灵岩,饶介是“主”高启和其他人是“客”。作者应命作记,原当以饶介游山为主线展现灵岩妙景,而作者却在全文的主要篇幅里,撒开饶介,只记述自己早已熟悉的灵岩之景,这是该文写法奇特之一,可谓反“客”为“主”。

第二段写饶介此次之游。元至正十大年,饶介始为淮南行参知政事,其时高启二十一岁,已有诗名。吕勉《槎轩集》曾说:饶介闻先生名,使使召之再,先生畏避久之,强而后往。”可见随饶介同游灵岩,乃系勉强为之。对饶介与“客十人复来游”,文章只作简单交代,接着是气氛性的描写:“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从字面看,作者对饶介此游推崇备至,并且以作者前后游灵岩对比,夺张说今天才得以领略灵岩奇景,“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这段描写,语亩整饬,抑扬顿挫,铿锵有致,有赋的韵味。就内容说,只作夸张渲染,起到进一步补充写灵岩之英的作用,至于饶介此游如何,没有作具体描述,甚至最后一段写到饶介“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也没有涉及具体内容。这是该文写法的奇特之二:“客”“实”“主”“虚”。

最后一段,文章有论议,有感慨,并说明本文系应命之作,用笔曲折。“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这里议论的“异于众者"的山和人,似无确指。灵岩当然是异于众者”之山名山,必须有相应的名士来游赏,才能够“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异于众者”之人,自然也要有“知音者”,才能相识、相交。作者再次申明自己属浅陋之人,不在名士之列。表面上,对饶介极尽推紫之意,不惜以自己之浅薄映村饶介之高明,与前文呼应,这里可谓“客”卑“主”尊。但细细体味前后文之意脉,可揣摩作者的真实想法在于不愿与饶介这样的行省大员为伍。

《游灵岩记》全文是以议论为主脉,将各种景观物象穿括其间,借景说理,就境铸意。作者有意不以游程为线索,不对灵岩景色作正面描绘,而是从审美观照产生的心理感应落笔,说灵岩山有着人一般的灵性,它的景色要待人而自见;正是因为饶公等人来游,它才将自己的胜景自动呈现出来:登高则佳绝毕现,探幽则奇异纷呈,山岗树木、亭台轩阁,无不争相献异以欢悦众人。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巧妙地突出了游山请公超凡脱俗的审美感受,使灵岩“拔奇挺秀”的自然美与饶公等人的高洁品格、卓异风范互相映衬,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体察出作者崇尚名士的性情,而且可以领悟出作者张扬名胜名人相值相配配的游览理论的真谛。

作者简介

高启

高启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