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词人饯别友人钱公永而写。上片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再表达自己眷眷难舍的感情,显出与好友情谊之深厚;下片集中描写景物,刻画了依依难舍的离别愁绪。全词寓情于景,巧妙自然,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莫唱阳关(3),风流公子(4)方终宴。秦山禹甸(5)。缥缈(6)真奇观。
用不到去歌唱离情别绪的《阳关曲》,钱公永英俊杰出,宴会就要结束了。会稽郡会稽山郊外的地方,隐隐约约间真是秀丽的奇观啊。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7)。一送西飞雁。
北面的大平原,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阳要落山了,但还迟迟不下,好像被远山衔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只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
(1)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2)钱公永:生平不详。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九: “云‘风流公子’,公永或为(钱)勰子。”
(3)阳关:即琴曲《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各派琴谱均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为主要歌词,或引申诗意,增换词句,抒发离情别绪。后人因谓之《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4)风流公子:指钱公永。谓其英俊杰出,富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5)秦山禹甸:秦山,指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山,因秦始皇曾登临,故称。禹甸:杭州为古代会稽郡,相传夏禹死于此处,故称。甸:郊外地方。前者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者见《史记》卷二《夏本纪》。
(6)缥缈:隐隐约约似有似无貌。
(7)我歌君乱:(宋)傅斡《注坡词》注云:“言之不足故歌,歌之不足则乱。乱者,理也,重理一篇之意。故古之词赋多著乱词于末章,如楚辞之类是也。”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此词一首送别词,是词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饯别友人钱公永在杭州而作。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这首词是苏东坡饯别友人钱公永而写。上阕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再表达自己眷眷难捨的感情,显出与好友情谊之深厚;下阕集中描写景物,刻画了依依难捨的离别愁绪。全词寓情于景,巧妙自然,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上阕「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而「莫唱《阳关》」,以「莫唱」词语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捨,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浓了胶着难分的心绪。接着,「风流公子」是昵称,表明二人的亲密无间,更表现出东坡对友人钱公永的了解和赞美。「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下文「泰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用笔愈加奇巧,这两句词显然是意外所见,可能是词人在送友的「终宴」之际,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潮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煞时间,却又在隐隐约约间睹见了杭州会稽山名山大川的秀丽奇观,竟是情寓景中,透露出留友莫去的意愿,可谓意在言外。
下阕集中描写景物,在景中深入刻画依依难捨的离别愁绪:「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北面的大平原,也许正是友人离去将要行至的地方。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阳要落山了,但还迟迟不下,好象被远山衔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隻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捨。「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衹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君乱」的「乱」字,原指歌曲之末章,在这里却成了双关语:一是说友人高唱着《阳关曲》的末章,因为宴席已终,人将去;二是说词人唱着《阳关三叠》,已把友人的心绪唱乱了。二人难以道出内心的苦涩,只是凝神地眼望着空中西飞大雁缓缓地消逝在茫茫天际之中。「一送」二字,强调出二人的亲密无间和知己与共,终将难捨难分的送友之情和盘托出。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全词将离情别意赋于自然景物之中,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