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山

孔稚珪 〔南北朝〕 孔稚珪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太平山》是南朝齐骈文家、诗人孔稚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用天空衬托山石险峻,以日光掩映衬托林木茂密,用春荣喻仕途,以寒岩比风骨,通过描写游太平山的观感,表达了对太平山险势和奇观异景的赞叹之情。全诗对仗工整,意象交错,间接流露出栖隐的心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石险(1)天貌(2)(3),林(4)日容(5)缺。

山势竦峙直插天际,好像将天空分割开来,林木交错,茂密幽深,遮挡住了阳光。

阴涧(6)春荣(7),寒岩留夏雪(8)

幽僻的山涧还有春天开的花,冰冷的岩石上还保留着夏天的积雪。

注释

(1)石险:山势险峻。

(2)天貌:天空。

(3)分:分隔。

(4)交:交替,交错。

(5)日容:日光。

(6)阴涧:背阴的山涧。

(7)春荣:春天的花。

(8)夏雪:实则冬雪,因山势高峻,冬雪经春不化,至夏犹存,故言。

创作背景

《游太平山》该诗大约作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是诗人于友人一同游太平山时所作。

文学赏析

《游太平山》首句通过写石,刻画出太平山的山高石险。诗人在太平山中游览时,处身于峰峦之间,但见奇峰插天,巨石林立,转身移步之际,目光都被遮挡。极目远处天空,好象天空的形貌也波奇峰巨石所割裂。这种描写非常符合处身山中的实情,紧扣题中“游”字。太平山素以山石高峻出名,首句起势突兀,抓住了太平山的主要特征,使人顿感其山势险峻非常,与众不同。

次句写林。通过诗人游览山林时的感受,写出了太平山的风姿幽秀,非徒山高石险而已。太平山上树木茂盛,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诗人漫步林下,但见道道金光从枝叶隙缝中间洒落下来,显得光影参差,却不能窥日全景。这也是诗人在山林中所看到的实景。江南气候温暖,雨水充足,与北方相比,江南山上植物生长旺盛,树林茂密,是其共同的特征。

游完山林,诗人继续乘兴寻幽探胜,穷涧涉险,突出描绘太平山的阴森寒冷。由于山涧幽深,水冷气寒,春天的花也难在此处应时开放,偶尔能开放的花,也会很决凋谢,从涧底仰望山崖,不仅高危险峻,更由于在山的背阴处,日晒不到,山崖上到夏天还留有积雪。通过两种反常的现象,又刻画出太平山与江南其他山的不同之处。涧落春荣,崖留夏雪,在江南诸山是极为罕见的,也是诗人游览太平山时最深刻的印象。

作为游记诗,这首诗对于太平山景致的描写是随着诗人的游踪逐步展开的,具有游记诗的典型特征。诗中先写诗人游览太平山的山石峰峦,体会到太平山的山之高、石之险,继而穿越山林,看到太平山的奇丽俊秀而富于生气的一面,最后至涧底,仰观俯视,用带有夸张性的诗笔,描绘出太平山的阴冷奇寒。至此,诗人通过对太平山的石,林,涧、崖几个不同方面的着力刻画,展现出太平山的完整面貌和独特景致。

诗人在描绘太平山景致时,尽力做到穷形极象,景奇语新,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基本上再现了太平山的真实景致。太平山在其家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南78里,是诗人常去游览之处,山中景致是他所熟悉的,因此描景能做到形似逼真。在语言上也能不袭前人,自我创新,准确地描绘出太平山的景致特点。

作者简介

孔稚珪

孔稚珪

南朝齐骈文家

孔稚珪(447—501),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