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西湖、半篙新雨,曲尘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送水天远。
《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这首词写春日泛舟西湖所引发的感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不胜今昔之感。上片是景中情,好风好雨好天气,一片喜气洋洋;下片是情中景,昔日繁华风流云散,气象萧索。
上片一开头词人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雨后西湖的美丽清新,湖水涨满,微风轻拂。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人们结伴出游。用“嫩”字、“轻”字形容江南仲春天气,可称绝妙。这也就是所谓的“通感”手法。歌女轻脆而嘹亮的歌声从半卷的帘中飘出,与婉转的莺声,呢喃的燕语相配合,组成了美妙的春之歌。在这样的风光声色中,春色如酒,春情如酒,谁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呢?无人不暂时忘却了平日的拘谨和烦恼。
下片写今日的情绪。如今春光虽好,但是这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杨柳岸边不见了红亭翠馆,歌舞之地满目荒凉,野草丛生,那亭中、馆中、花中的歌女们早已成过眼云烟国,四散而去。在一片残照下,流水落花春去也;词人极目水天,空余惆怅;也使读者在篇终处低回想象,寻绎无穷。
全词运用对比手法非常突出,同样是春天,前者是“波外风软”,“天气嫩寒轻暖”;后者是“青芜满目成秋苑”,“落絮飞花”。前者的人物“兰舟同上鸳鸯浦”,“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后者的人物是“游兴全懒”。前者歌舞之地热闹非凡,后者是“绮罗云散”。总之上下片之间几乎都可以一一对照。生长在那个时代的张翥,不一定对前朝有很深的感情。他的感慨也许并像宋遗民那样会有故国之思,或许是另有原因,但他对人情物景的变迁还是相当敏感的,因此面对美丽的西湖之春,发出了如此深沉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