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游赏

苏轼 〔宋代〕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南歌子·游赏》是由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词人描绘了在端午节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上片开始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片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后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1)都上十三楼(2)。不羡竹西(3)歌吹、古扬州(4)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黍(5)昌歜(6)琼彝(7)玉舟(8)。谁家水调唱歌头(9)。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

(1)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2)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3)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4)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5)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6)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7)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8)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9)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创作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南歌子·游赏》这首词。

拼音版

nánzi··yóushǎng

shānméiliǎntóngzuìyǎnliúyóuréndōushàngshísānlóuxiànzhú西chuīyángzhōu

shǔliánchāngchùqióngdàozhōushuíjiāshuǐdiàochàngtóushēngràoshānfēiwǎnyúnli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