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
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
处处凤栖劳剪彩,声声羯鼓促传觞。
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阿母(1)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
为了阿母的欢娱,所有人都忙碌了起来,这些人是历经十年培养起来的。
那知绿怨红啼(2)景,便在莺歌燕舞场。
哪知暮春群芳零落的破败景象,却出现在莺歌燕舞的场景中。
处处凤栖劳剪彩,声声羯鼓(3)促传觞。
所有凤楼上都插满了彩旗,声声羯鼓催促着人们推杯换盏。
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
可叹这些人在疯狂买醉,到头来不过赢得良辰时的悲痛。
(1)阿母:此指慈禧太后。
(2)绿怨红啼:描写暮春群芳零落的破败景象。
(3)羯鼓:中国古代羯族的一种鼓,两面蒙皮,腰细。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第二首写慈禧占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准备庆六十大寿,因战败被迫取消庆典,矛头直指“老佛爷”,不失当年犯颜直谏“庚辰午门案”的“清流”风骨。“处处凤楼劳剪彩”的“劳”字既写出挖空心思大事铺排的奢侈,又语含讽刺,有“徒劳”之意,含而不露,直有“看似平常却奇崛”之妙,可见诗人炼字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