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唐代〕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玉露(1)凋伤(2)枫树林,巫山巫峡(3)萧森(4)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5)塞上(6)风云接地阴(7)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8)他日(9)泪,孤舟一系故园(10)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11)白帝城(12)急暮砧(13)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2)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涌:波浪滔天。

(6)塞上:指巫山。

(7)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8)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9)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10)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13)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创作背景

从天宝五年(746年)到天宝十四(755年),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可是他“尝困于衣食”,生活极其艰难。自公元751年始,唐王朝在“天宝战争”中屡次战败伤亡惨重,严重削弱了国力,边疆失守,府兵制瓦解激化内外矛盾。杨国忠以败为胜,朝野怨声载道。杜甫亲眼目睹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局面。此时,杜甫回想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的情景,在伤感中写下《秋兴八首》诗篇,“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之句,正是杜甫当年生活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他感叹自身经历及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因而在长安创作了《秋兴八首》诗篇。

拼音版

qiūxìngshǒu··

diāoshāngfēngshùlínshānxiáxiāosēn

jiāngjiānlàngjiāntiānyǒngsàishàngfēngyúnjiēyīn

cóngliǎngkāilèizhōuyuánxīn

hánchùchùcuīdāochǐbáichénggāozhē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