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试明堂火珠》是唐代诗人崔曙参加科举考试时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是赞颂明堂火珠的诗作。一二句破“明堂”,承“明堂”、“火珠”;三四五六句写火珠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绝妙;“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出月亮落下后的情景;七八句以颂扬作结。全诗表现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赞赏。
正位(1)开重屋,凌空(2)出火珠。
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来双月满(3),曙(4)后一星(5)孤。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净(6)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遥知太平代(7),国宝(8)在名都(9)。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1)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
(2)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
(3)夜来双月满:夜来:入夜。双月:指火珠、月亮。满:一作“合”。
(4)曙:天刚亮。
(5)一星:指火珠。
(6)天净:天空明净。
(7)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8)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
(9)名都:著名的都城。
《奉试明堂火珠》此诗是作者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时所作。《文苑英华》卷一八六把此诗归入“省试”类。此题唐人存诗仅此一首。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武后)证圣元年(695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替之,号通天宫。”“明皇开元五年(717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知此诗之作,正在毁明堂上层之前一年。
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此诗则是一首四韵诗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龄《唐人试帖》根据荆冬倩“奉试”诗亦为四韵认为可能是当时官限如此,而直至后来,“奉试”诗才又变为六韵。
《奉试明堂火珠》此诗寥寥数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首两句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接下来四句则写了火珠的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妙绝。“夜来双月满”之“双月”,一实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两者并举就说明火珠皎洁光白之至与天下月亮无二,仿佛又一轮明月遗落人间,两月同散发出柔和的微光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张、衬托至极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虽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光辉不减,就像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二句,继续写火珠之光,写出了其珠光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因火珠乃他国所献之宝物,有此盛事正说明国家之强大及时代之太平。结句遣字用词还算颇有气势,只是意义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奉试明堂火珠》此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关注。此联描写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光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光。后来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分门古今类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诗云:‘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时称佳句。未几。曙卒。无子,惟一女,名星星。星,盖其谶也。”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