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苏轼 〔宋代〕 苏轼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最早的传世之作,抒发了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此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全诗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不饮胡为(2)兀兀(3),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

归人(4)犹自念庭帏(5),今我何以慰寂寞。

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系念、陪伴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呢?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6)出复没。

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乌帽忽隐忽现。

苦寒念尔衣裘(7)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担心你的衣裳太薄,独自骑着瘦马归去,在寒冷的残月下是多么的孤单。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我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8)

我知道人生常有分别,只是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

寒灯相对记畴昔(9),夜雨何时听萧瑟(10)

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啊?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11)高官职。

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

注释

(1)辛丑:即嘉祐六年(1061年)。时苏轼被命凤翔签判,其父留京修礼书,弟苏辙(子由)送至郑州后回京侍父。

(2)胡为:为何。

(3)兀兀:昏沉貌。

(4)归人:指苏辙。

(5)庭帏:父母的居处,此代指苏洵。

(6)乌帽: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

(7)衣裘:夏衣冬裘。或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

(8)飘忽:形容时光流逝很快。

(9)畴昔:往昔。

(10)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11)苦爱:久爱。

创作背景

苏轼兄弟继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嘉祐六年(1061年)又同举制策入等。在同举制策入等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手足之情极深。《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同举制策入等之后,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苏轼十一月动身赴任。苏辙由汴京(今河南开封)送行,直至郑州西门外告别,然后回返汴京侍奉其父。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诗篇。

拼音版

xīnchǒushíyuèshíjiǔyóubiézhèngzhōu西ménzhīwàishàngshīpiānzhī

yǐnwéizuìxīnzhúguīān

guīrényóuniàntíngwéijīnwèi

dēnggāohuíshǒulǒngdànjiànmàochū

hánniàněrqiúshòucányuè

rénxíngréntóngguài

zhīrénshēngyàoyǒubiédànkǒngsuìyuèpiāo

hándēngxiāngduìchóushítīngxiāo

jūnzhīwàngshènàigāoguānzhí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