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橡媪叹》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代表诗作之一。此诗通过对一个老农妇因辛勤生产的粮米被官府搜刮盘剥殆尽,只好靠拾橡子聊充饥肠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官租之重和官吏之法,寄予对下层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全诗可分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写老媪拾橡子的艰辛及用途;中十四句为第二段,老媪自述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后四句为第三段,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及对老媪的同情。
秋深橡子(1)熟,散落榛芜冈(2)。
秋意深沉,橡树结的果子早已熟透,一颗一颗散落在荒芜的山冈上。
伛偻(3)黄发(4)媪,拾之践晨霜。
一个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一大清早就踩着冷冷的秋霜,在山坡上捡橡子。
移时始盈掬(5),尽日(6)方满筐。
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整整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
几曝(7)复几蒸,用作三冬(8)粮。
我问她:“老妈妈,你捡这些橡子做什么用?”她回答:“回去晒干,再蒸一蒸,用来做过冬的粮食。”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9)。
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今年收成不错,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
细获(10)又精舂(11),粒粒如玉珰。
持之(13)纳于官(14),私室(15)无仓箱(16)。
小心的收割、舂米,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一点也没有私留。
如何一石(17)余,只作五斗量!
可是,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18)。
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罪大恶极!
农时(19)作私债(20),农毕归官仓。
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21)。
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
吾闻田成子,诈仁(22)犹自王。
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吁嗟(23)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1)橡子: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
(2)榛芜冈:草木丛杂的山冈。
(3)伛偻:驼背弯腰的样子。
(4)黄发:指年老。
(5)盈掬:满一捧。掬:一捧。
(6)尽日:一整天。
(7)曝:晒。
(8)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9)袭人香:指稻香扑鼻。
(10)细获:仔细地收割、拣选。
(11)精舂:精心地用杵臼捣去谷粒的皮壳。
(12)玉璫:玉制的耳坠。这里用以比米粒的晶莹洁白。
(13)持之:拿它。之:指米。
(14)纳于官:交纳给官府。
(15)私室:指农民自己家里。
(16)无仓箱:犹言颗粒不存。仓箱:装米的器具。
(17)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8)不避赃:犹言公然贪赃。
(19)农时:春耕播种时节。
(20)作私债:指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放私债进行盘剥。
(21)诳饥肠:哄哄饥肠辘辘的肚子。诳:哄骗。
(22)诈仁:假仁。
(23)吁嗟:感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