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祖父荫入仕,尝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1229)以直秘阁致仕。为南宋文学家,著有《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乾道稿》二卷。论书重人品学养,推崇清道刚劲的文人尚意书风,受颜真卿、李建中、苏舜钦、苏轼、黄庭坚影响较大。
陈克(1081—1137),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少时随父宦学四方,后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绍兴(宋高宗年号,公元1131—1162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吕祉知建康府时,辟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为撰《东南防守利便》,上之朝廷,力主抗金。后吕祉遇害,克亦坐贬。其词语言工丽,颇具花间词韵味,风格近温庭筠、韦庄。有《天台集》,已佚,今存《赤城词》。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魏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光宗时,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后以论事忤韩侂胃,去官。韩死,起用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有《攻媿集》。
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洋、湖等州。为人操韵高洁,襟怀洒落,为司马光、苏轼所敬重。善画竹,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颇有创造。诗风质朴、自然。有《丹渊集》四十卷。
晁冲之(1073—1126),字叔用,一字用道。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补之从弟。不慕功名,隐居阳翟具茨山,自号具茨山人。工诗,被列入江西诗派。又长于词。《全宋诗》收其诗十五卷,《全宋词》收其词十六首。有《晁叔用词》一卷,见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释文珦(生卒年不详),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家于杭州。其诗一直湮灭不闻,四库馆臣哀辑得近九百首,编为《潜山集》十二卷,并赞誉曰:“宋元以前僧诗之工且富者,莫或过之矣。”其诗多山林闲适之作,比兴未深而即事讽谕义存劝戒,持论率能中理。
释居简(1164—1246),字敬叟,号北碉,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一说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峯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峯北碉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有《北碉文集》《北碉诗集》。
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曾中进士。熙宁年间(1068-1077)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后为王安石所不满,以殿中丞致仕。元丰年间(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诗名,为梅尧臣所赏识。其诗颇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为王安石所称赏。有《青山集》及其续集。
释正觉(1091—1157),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