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山月

文同 〔宋代〕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荷池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新晴山月》是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高松漏疏月(1),落影如画地。

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

徘徊爱其下,(2)久不能寐。

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

怯风荷池卷,病雨山果坠。

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3)

有谁陪伴我苦苦地吟诗?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注释

(1)疏月:稀疏的月光。

(2)及:到了,一作“夜”。

(3)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文学赏析

文同是北宋的大画家,他的画很受欢迎,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大诗人苏轼极其赞赏,评论家誉之为“精绝”(《冷斋夜话》)。他的画和诗,正如其人,“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文彦博致文同信中语)。这里的《新晴山月》即是此种风格。

中国古代诗歌写景之作很讲究诗情画意。文同的表弟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并提出“诗画一律”的著名观点。文同是画家兼诗人,所以他擅长”在诗中描绘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钱钟书《宋诗选注》)。

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诗人在林中欣赏夜景,留恋徘徊,不肯离去,毫无睡意。这四句,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了诗人对月景的赏鉴。“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使人很容易想起诗人的表弟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话,我们可以沿着苏轼的描写思路,想象文同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月、影、人通过这四句二十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如此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世界,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有不少共同之处。

五、六句写徘徊林中月下所见,关合到诗题“新晴”。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在末两句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新晴山月》全诗二句写景,二句写情,景情相间,融和自然。写景时用极细微的笔墨,包融丰富的内容,使人如身临目睹;写情时用疏笔直写,不加任何藻饰,自然逼真。通过这一手法,使月夜清幽的景色与诗人醉心山水的幽旷淡泊的情怀交织在一起,酷肖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风格。

作者简介

文同

文同

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洋、湖等州。为人操韵高洁,襟怀洒落,为司马光、苏轼所敬重。善画竹,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颇有创造。诗风质朴、自然。有《丹渊集》四十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