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流水断桥

刘将孙 〔宋代〕 刘将孙

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首,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

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叹国手无棋,危途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沁园春·流水断桥》是南宋词人刘将孙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绘当年一群女子被元军掳掠、蹂躏的悲惨情景,下片抒发了作者对南宋丧亡、人民遭殃的无穷感慨。全词运用用典的手法,通过描写“驱掠”女子的悲惨经历,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首,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在距离樟镇十里的大桥,清江桥上,有无闻翁写的《沁园春》、《满庭芳》两首词,技术战乱中女子的不幸遭遇。结尾处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言非常通俗。其后,有位螺川杨氏女子也和了两首词,她自序叫杨嫁罗,丙子年暮春,从涪翁亭下坐船,元军骑兵追赶得紧,虽然她逃入山里,仍然被元军掳掠。被元军掳掠的第三日,行经此桥,看到无闻翁写的词,认为自己更加悲惨,于是写下和词。并说,“观看到的人请不要说舞文弄墨不是好人家儿女”。这首词虽然通俗,但是可以体谅她的心情,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还是权臣奸相误国。上面还写着“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错应谁铸”,都是追记以往的事情,让人非常悲哀。因为想到南北距离太远,所以常常心痛。这些题词常常历历在目,所以用同样的词牌写一首词,叙述她们的心情,虽然文采不够但是心情是同样悲惨的。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1)。记宰相开元(2),弄权疮痏(3),全家骆谷(4),追骑仓皇。彩凤随鸦(5),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6)

流水依旧断桥横,残垣断壁沐春风,韦娘一曲已断肠。曾记开元间宰相,跋扈专权致祸殃,全家逃难经骆谷,追骑如虎入羊群。彩凤配昏鸦,琼奴拒受辱,不是人间白面郎。怎知他,燕南塞北牧牛羊。

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7)。叹国手(8)无棋,危途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青冢(9)琵琶,穹庐笳拍(10),未比渠侬泪万行。二十载,竟何时委玉(11),何地埋香(12)

女子痛哭诉衷肠,执笔低徊愧下堂。宰相无谋解危难,书生晓梦路正常。青冢琵琶胡笳拍,未比你流泪万行。此事已过二十年,何时玉陨,何处香消?

注释

(1)一曲韦娘:指唐教坊曲《杜韦娘》,后用为词牌,这里借指《沁园春》。杜韦娘本为唐代歌伎,后教坊遂以其名制为曲调。

(2)宰相开元:指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3)疮痏:创伤。这里是以李林甫和杨国忠暗喻宋末误国宰相贾似道。

(4)骆谷:在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与汉中间的交通要道。这句说元军入侵,人民纷纷离家逃难。

(5)彩凤随鸦:比喻被元军掳掠。

(6)塞北驱羊:比喻被元军驱赶到北方。

(7)下堂:指妻子被丈夫休弃。这句谓被元军掳掠凌辱,遭遇比被丈夫休弃更为悲惨。

(8)国手:本指国内无敌的棋手.这里是借指掌握国柄的权臣。

(9)青冢:即汉王昭君墓。这句以王昭君比喻杨氏。

(10)穹庐笳拍:用蔡文姬被掳入匈奴作《胡笳十八拍》的典故,比喻杨氏被元军驱掠赋《沁园春》词。

(11)委玉:谓死。

(12)埋香:谓埋葬。

创作背景

《沁园春·流水断桥》该词作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一次,作者在樟镇(今江西清江县)清江桥上,看到避乱女子写的冤苦之词,深深触动了他的遗民之恸,于是写了该词。

拼音版

qìnyuánchūn··liúshuǐduànqiáo

liúshuǐduànqiáohuàichūnfēngwéiniángzǎixiāngkāiyuánnòngquánchuāngwěiquánjiāluòzhuīcānghuángcǎifèngsuíqióngshīshìrénjiānbáimiànlángzhīshìyànnánsāiběiyáng

hénzhōngchángshànghuáikuìxiàtángtànguóshǒuwēishūchuāngmèngshìfāngzhǎngqīngzhǒngqióngjiāpāiwèinónglèiwànxíngèrshízàijìngshíwěimáixiāng

作者简介

刘将孙

刘将孙

宋末元初诗人

刘将孙(1257一?)字尚友,别号吾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宋末举进士,元皇庆二年(1313),荐授光泽主簿,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元史类编》。其父人称须溪先生,刘将孙濡染家学,故当日有“小须”之称。推崇程朱理学,诗歌创作则主张诗禅同一。著有《养吾斋集》。《疆村丛书》辑其词为《养吾斋诗余》。存词二十一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