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为汉使,孤剑出皋兰。
西南穷天险,东北毕地关。
岷山高以峻,燕水清沮寒。
一去千里孤,边马何时还。
遥望烟嶂外,障气郁云端。
始知身死处,平生从此残。
《棹歌行》全诗共十二句,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位为民族大团结而奔走劳累,以致于献出生命的和平使者。前六句,写这位和平使者的行踪。他十三岁就作为“汉使”,开始奔走于天南地北,调节各个民族之间的衅端,消除战争带给各个民族的威胁。其中连用“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为汉朝西北要塞)、“天险”(今四川剑阁栈道)、“地关”(今河北省山海关)、“岷山”(横贯青海、四川、甘肃两省三省)、“燕水”(在河北省北部)五个地名词,以及“西南”、“东北”两个方位名词,极状出使地域之广阔。又连用“为”、“出”、“穷”、“毕”四个动词和“高”、“峻”、“清”、“寒”四个形容词,极写其备尝寒热艰险、奔波劳累之苦。
最后六句,写这位使者的感受。他孤身一人,仗剑出使,千里迢迢,骑着马儿在边界线上驰骋,年年月月,归期难卜,天伦之乐,可望而不可及。远远望去,收入视野的不是乡关,而是浓云密布的高山峻岭之外,郁集云端的瘴气。和平的使命难以实现,回家过安定的日子的希望,已然泯灭。他开始领悟到死的来临。而为和平奔走一生的下场,无异于战士们身首异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