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

王献之 〔魏晋〕 王献之

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贴为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九日献之白:昨(1)奉别(2)怅恨(3)深。体中(4)何如。弟甚顿(5)勿勿不具(6)。献之再拜。

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

注释

(1)遂: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2)奉别:敬词。犹告别。

(3)怅恨:因失意而恼恨。

(4)复:引申为恢复。

(5)弟甚顿:王献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称之辞。这通书简是王献之致其同辈中的某一位兄长。顿:疲乏。

(6)勿勿不具:“勿勿”,释作“匆匆”。东晋书简常用语,与“不具”(不一一)一样,多用作结束语。“勿勿”犹言匆忙、急遽,乃自谦之辞。具:写,题。

拼音版

niàn廿jiǔtiē

jiǔxiànzhībáizuósuìfèngbiéchànghènshēnzhōngshéndùnxiànzhīzàibài

作者简介

王献之

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