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中对妇女的赞美,不外乎如下三个方面:美丽的相貌、坚贞的品德、以及勤劳能干、善于纺织(这是妇女的主要工作)。这种倾向在《陌上桑》、《上山采靡芜》等诗中可以看到清清楚楚。需要说明的是,不能看到写女子纺织,就认为她是劳动人民。实际上官宦人家妇女从事纺织也是很普遍的。而且在社会的一般观念上,是否善于纺织,是评判一个女子是否为好妻子的重要标准。《上山采靡芜》这首诗,一般人谈起来发挥很多,其主旨只是(或主要是)说明:娶妻子不能只看长得漂亮与否,更要紧的是要看她干活怎样。
但乐府诗中也有个别趣味不同的作品。《长安有狭斜行》中,末节写到三子之妇,大妇、中妇都很能干,三妇却不专心干活,喜欢弹琴作乐。作者对此显然不是否定的。但这样的诗的汉代很少;就是这一首,其主题原是咏唱富贵生活,上面所说的问题既不是很突出,且看来也不是有意识在这一问题上表示新的看法。《三妇艳》则不然。它专门割取原诗的末节而单独成立,就是注意到理想女性的问题。
“大妇缝罗裙,中妇料绣文”,那是忙碌于生活需要。小妇则闲闲散散,只顾在一旁且歌且舞。所唱的曲子是关于王昭君的,那是暗示她长得漂亮。同样,“窈窕”也是兼指舞姿与体貌而言。末句又说,她的歌声美妙,能使浮云为之不流(驻)。就诗中所写而言,这小妇性格很活泼,不是那么规规矩矩、死板死眼。总而言之,《三妇艳》的流行,表现南朝上层社会的一种意识:一个女子的可爱,主要在于她的美丽、活泼、撩人情思,能不能纺织,并不重要。换句话说,汉代所要求妇女的,主要是德行的美,南朝则更注重体貌和情趣的美。
《三妇艳》毕竟是“三妇”而不是《小妇艳》,对大妇和中妇,也并未持否定态度。相反,可以说,正因为“小妇”还小,才容得她如此闲散。由此可以做一个有趣的联想:各民族的童话里,国王通常有三个公主,而最可爱的,总是小公主,公主也可以变为普通人家的女儿,大抵也是三个,同样是那小的最可爱。在不同的故事里,年长的那两位会有不同的个性,小的一个却大抵相似:她年轻貌美,不怎么懂事,却格外聪明活泼。不难看出,《三妇艳》亦是这种故事的变形。
这么多类同的故事,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意味?我想,这里不自觉地反映了人类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人在社会中生长,渐渐变得成熟老练。其发展方向不同,却温厚,或狡诈,但总是失去了许多东西: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自由放任。未成熟的生命虽幼稚,却很轻松;成熟的生命虽更有智慧,却十分沉重,令人疲惫。因此人们常在文学作品中,回顾未成熟的生命,这是一种返回生命原始状态的念想。
然而,成熟毕竟是每一个生命必定要走的路。因此,《三妇艳》中,只容许小妇活得那么轻快。倘若大妇也蹦蹦跳跳,不好好织她的罗裙,读者就会不满,至少是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