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怀古

苏洵 〔宋代〕 苏洵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襄阳怀古》是北宋诗人苏洵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自身功业无成的忧伤。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我行走在襄阳的郊野,山色明亮地对着人们闪耀。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用什么来洗涤我的胸怀呢?是那悠长清澈的汉水啊。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长长的岘山道路上,千百年来有几个人走过呢?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把山上的泥土都踏遍了,山腰也因此变得平坦。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在路上遇到了堕泪碑,不觉间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请问羊祜(羊叔子)的功绩,与诸葛亮(葛孔明)又有何不同呢?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如今的人固然已经远去,谁又能理解前辈们的情感呢?

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我来到万山脚下,潭水环绕流淌。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非常深,看不见底部,其中刻有杜预的铭文。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潭水竟然没有干涸,后世的人们自然会知道它的名字。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真正的成功是没有对手的,喜好名誉的才是真正的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自从羊祜、诸葛亮、杜预这三位人物去世后,草莽之中再也没有了豪杰英才。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姑且登上岘山的山顶,我的泪水与汉水一同倾泻而下。

创作背景

《襄阳怀古》这首诗是苏洵在嘉祐五年(1060年)经过襄阳时所作。他登上风景秀丽的岘山,面对滔滔奔流的汉水,山上的古迹名胜勾起了他的无限感慨和怀想,引发了年岁已老、功业无成的忧伤,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怀古散文。

文学赏析

《襄阳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怀古思绪,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功业未成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一、景物描写与情感融合

襄阳自然风光:诗中开篇即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生动地表现了襄阳山野的明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山青水秀之间。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定下了清新明快的基调,也奠定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基础。

汉水清澈悠长:“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一句,以汉水的清澈悠长来比喻作者想要洗涤心灵、净化胸怀的渴望。汉水作为襄阳的重要自然景观,其清澈悠长的特点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意义。

二、怀古思绪与英雄敬仰

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一句,通过对堕泪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怀念。堕泪碑是襄阳地区的著名古迹,与羊祜(羊叔子)的功绩和品德紧密相关,这里通过描写作者的流泪,表达了对羊祜的敬仰和怀念。

英雄人物的对比:“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一句,将羊祜与诸葛亮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卓越功绩和崇高品德,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推崇。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自身功业未成的感慨。

三、对自我与时代的反思

对历史的反思:“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前辈英雄的怀念。作者感慨于前辈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德,但同时也感叹于现代人对于历史的遗忘和忽视。

对时代的感伤:“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伤。自羊祜、诸葛亮、杜预这三位人物去世后,作者认为再也没有了豪杰英才,这种感伤不仅是对历史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四、情感抒发与诗意升华

泪与汉流倾:“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一句,是全诗情感抒发的高潮。作者登上岘山山顶,面对着滔滔奔流的汉水,泪水与汉水一同倾泻而下。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和意境。

诗意的升华:全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引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自我与时代的反思和感伤。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诗意的升华,使得全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和谐。

综上所述,《襄阳怀古》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怀古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作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自我与时代的反思和感伤。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诗意的升华,使得全诗具有深远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苏洵

苏洵

北宋文学家,散文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1056—1063),得欧阳修推荐和称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长于古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祐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