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偶题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七夕偶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谓织女嫁与牵牛,婺女近为其摇佩,嫦娥远为其照轮。颔联谓牛女这一对仙侣配于天上,而七夕美俗长留人间。颈联谓七夕之夜,家家户户陈列花果于庭中以乞巧,管乐之声相闻。尾联谓明日曝衣,才相信我同阮咸一样清贫。结句有寓意,借言虽有家室,但依旧贫穷。这首诗语言平实,章法平创,却有寓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宝婺(1)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宝婺摇响了珠现,嫦娥将月光照射过去,催促着织女赶紧渡过银河。

灵归天上匹,巧遗(3)世间人。

织女的才智是上天赋予的,她又将自己的机巧传给了人间。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庭中摆满了鲜花果品,它们的香气飘送到千家万户,吹奏的笙等声也响彻四邻。

明朝晒犊鼻(4),方信(5)家贫。

而我呢,等到明天将把犊鼻浑晾晒出来,大家就会相信我的贫寒了。

注释

(1)宝婺:即婺女星。又名须女,有四星,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首联写织女嫁牵牛,婺女近为之摇佩,嫦娥远为之照轮。

(2)灵匹:神仙配偶。

(3)巧遗:巧:乞巧。遗(wèi):给予,交付。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以能连续穿七孔针者为聪明,此种风俗称为乞巧。

(4)犊鼻:犊鼻裤,形如犊鼻的围裙。

(5)阮:阮郎:阮咸,阮籍之兄子也,竹林七贤之一。

创作背景

会昌五年(845年),因七夕,李商隐就牛、女事而联类及己,又借“灵匹”而自抒慨叹,写下《七夕偶题》这首诗,故又称为《偶题》。是年春夏间应郑州从叔李褒之招,盘旋于洛下,酌编。

拼音版

ǒu

bǎoyáozhūpèichángézhàolún

língguītiānshàngqiǎowèishìjiānrén

huāguǒxiāngqiānshēnglànlín

míngcháoshàifāngxìnruǎnjiāpín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