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罗隐 〔唐代〕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颔联借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颈联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尾联以调侃的语气,表露作者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这首诗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莫把阿胶(1)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2)通银汉(3)应须曲,才出昆仑(4)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誓功衣带小(5)仙人占斗(6)客槎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7)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注释

(1)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2)解:能。

(3)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

(4)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5)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6)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7)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徵兆。

创作背景

唐代科举考试到了晚唐时期,日益腐败。考试仅仅成形式,科场舞弊成风,出身寒门和正直的士子,即使才学再好,也难中举。罗隐本名罗横,从二十八岁起,就考进士,一直考了十次以上,考到五十五岁,始终不能被录取。罗隐在年轻时诗名就传遍各地,但他常在诗中讥刺腐败的朝政,得罪了大官,这是考试落第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罗隐又不屑于使用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手法,所以屡试屡败。他绝望了,气愤之下,改名为罗隐,回到家乡杭州,再也不到长安考试。诗人因为有了这段痛苦经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看透了科举的本质,于是写下《黄河》一诗。

拼音版

huáng

ējiāoxiàngqīngzhōngtiānnánmíng

jiětōngyínhànyīngcáichūkūnlúnbiàn便qīng

gāoshìgōngdàixiǎoxiānrénzhàndǒucháqīng

sānqiānniánhòuzhīshuízàiláojūnbàotàipíng

作者简介

罗隐

罗隐

唐末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