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是魏晋诗人温子昇所作的一首杂言乐府诗,该诗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捣衣女子对出征边塞的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归来团聚的急迫心情。整首诗五七言杂用,笔法含蓄细腻,意境优美,辞藻华丽,反映出妇女们给丈夫缝制衣裳时轻捣布帛的凄凉忧伤情景。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1)锦石(2)捣流黄(3)。
在漫长的秋夜里,长安城中的妇女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服。
香杵(4)纹砧(5)知近远(6),传声递响(7)何凄凉。
从香杵与锦石碰撞发出的捣衣声,能知道距离的远近,砧声一声声地传来,十分凄凉。
七夕(8)长河(9)烂(10),中秋(11)明月光(12)。
七月初七,银河分外灿烂;八月十五,月光分外明亮。
蠮螉塞(13)边绝候雁(14),鸳鸯楼(15)上望天狼(16)。
丈夫在边关,音信已经断绝,思妇夜里难寐,在鸳鸯楼上寂寞地望着天上的天狼星。
(1)佳人:年轻美貌的女子,此泛指妇女。
(2)锦石:精美的捣衣石。
(3)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料。
(4)香杵:用香木制成的捣衣木棒。
(5)纹砧:有花纹的捣衣石,即上句所说的“锦石”。
(6)近远:距离。
(7)传声递响:砧声一声声地传来。
(8)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在这天夜晚渡河相会。
(9)长河:天空中的银河。
(10)烂:灿烂。
(11)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节的时候明月满弦,月光明亮。中国古代习俗常常以中秋为佳人团圆的日子,古诗中也常用中秋明月寄托相思之情。
(12)光:这里作形容词用。
(13)蠮螉塞:居庸关的别名,又名军都关,古时九塞之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因关上筑土室以观望,状似蠮螉用土筑起的蜂房,故称。蠮螉,是细腰蜂。
(14)候雁:本指随节令变化而迁徙的大雁,此出代指音信。
(15)鸳鸯楼:本指汉朝未央宫中的鸳鸯楼,这里代指捣衣女子所居住的地方。
(16)天狼:星宿名,中国古代的人们以为此星出则有战事发生。
温子升所生活的时代,在南朝正是齐梁时期,他所作诗文颇善模仿南朝,这首诗(《捣衣》)就是模仿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诗》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