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王昌龄送别东林寺的僧人“廉上人”归庐山所作。此诗表达了诗人依依别离之情,以及对隐归山林,远离世情的羡慕之意。全诗意境幽深,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石溪流已乱,苔径(3)人渐微(4)。
石上的溪水流向纷乱,苔藓小径上行人渐渐稀少。
日暮东林下,山僧(5)还独归。
东林寺外太阳西落,山僧独自归来。
昔为庐峰意(6),况(7)与远公(8)违。
我常常有皈依佛门的想法,更何况现在遇见了廉上人。
道性(9)深寂寞,世情(10)多是非。
道性讲究深寂不动,世情多纷乱是非。
会(11)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12)。
您将要寻名山归去,我哪能再仰望您的风采呢。
(1)东林:即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
(2)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3)苔径:长满青苔的山间小道。
(4)渐微:渐渐稀少。
(5)山僧:指廉上人。
(6)庐峰意:皈依佛门的想法。
(7)况:况且,文言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8)远公:即晋代高僧慧远,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这里借指廉上人。
(9)道性:悟道的心性。
(10)世情:世态人情。
(11)会:应,将。
(12)清辉:日月的光辉,此处指盛世之下的皇恩。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东林寺的僧人“廉上人”归庐山所作。此诗出自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卷上,作刘眘虚诗;后收录于清代编撰的《全唐诗》中,作者考为王昌龄。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在王昌龄所有的作品中,写送别的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诗的经典作品之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情多是非的厌倦和对“道林寂寞”的羡慕之情。
这首五言古诗,意境幽深,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表达了诗人依依别离之情,以及对隐归山林,远离世情的羡慕之意。
诗的开篇从石溪、苔径之景入手,连用“乱”“微”“日暮”“独归”等词,营造出一幅夕照下的惜别画卷,构思精巧,不着痕迹。紧接着笔锋一转,点出东林寺所在的庐山适合归隐,远离世情的境况,以“道性”与“世情”的矛盾,勾画出诗人对当世诸多冲突的反思。结句以“寻”和“望”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倾羡之情。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此诗由近景至远景,由景至人,由人至境,由境至心,由心至情,层层推进,笔断意连,一波三折,余音回荡。是一首送别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