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半山亭下醉,洼尊今日留题。放船直到淅江西。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世上红尘争白日,山中太古熙熙。外人初到故应迷。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
《临江仙·内乡寄嵩前故人》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向老友叙述词人的游踪与逸兴豪情,下片极赞西乡民风的古朴淳厚,和熙安祥,表达了词人对西乡山水风景的喜爱之情。全词用语和谐优美,清新自然。
昨夜半山亭(5)下醉,洼尊(6)今日留题(7)。放船直到淅江(8)西。冰壶(9)天上下,云锦(10)树高低。
昨天晚上在半山亭下饮酒,大醉而归,今天酒醒了,想起在嵩山洼尊的老朋友冯璧,如果他在,又该题咏诗词了吧!淅江的山水如冰壶般高洁晶莹,两岸的花树烂漫得如同朝霞。
世上红尘(11)争白日(12),山中太古熙熙(13)。外人(14)初到故应迷。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15)。
世俗纷扰,争名夺利,而山中却像太古时一样和平安乐。外人从纷扰的尘世中来,对山中的情形该迷惑不解。这里的风光美景就像是桃花源武陵溪里一样。
(1)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内乡:在今河南省,元好问曾在此任县令。
(3)嵩前:即嵩山之前。
(4)故人:指冯璧,字叔献,承安二年进士,曾住在嵩山龙潭十几年。三十四岁那年,元好问曾和雷希颜陪冯璧游嵩山前龙母潭,冯璧还为龙潭寺南的洼尊命名。
(5)半山亭:在内乡县一百二十里汤河半山间,是元好问常常和朋友们饮酒赋诗的地方。
(6)洼尊:地名,在嵩山龙潭寺南。唐开元中湖州别驾李适之登岘山(河南信阳县南),见山上有一个石坑像酒杯一样,开元注入一杯酒,于是在这里建了一个洼尊亭,以后不断有人刻石留题。
(7)留题:留下题写的诗词。
(8)淅江:水名,源出河南省卢氏县,向南流经内乡、淅川二显间,汇丹江入汉江。
(9)冰壶:本为容冰之玉壶,此处借指天光水色,天下水,水底天,清洁晶莹,宛如冰壶。
(10)云锦:朝霞。
(11)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佛家谓人世间为红尘,是争名夺利之所。
(12)白日:喻指名利。
(13)山中太古熙熙:指山中与尘世隔绝,民风古朴淳厚,和乐安详。熙熙,和乐的样子。
(14)外人:指山中以外的人。
(15)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化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澳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为内乡(今河南内乡县)令。内乡是一座山城,四周群山环抱,风景幽美,民风淳朴,好像与世隔绝,宛如世外桃源。《临江仙·内乡寄嵩前故人》这首词是作者来内乡不久,寄居在嵩山友人住所处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