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鲁迅 〔近代〕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运用借古喻今手法写钱王之流的统治下,坏人当道,好人难活,敢于直言的人被害后投入钱塘江。颔联运用隐喻手法指出迁居杭州的危害。颈联仍用隐喻手法说抗金名将死后遭到了冷落,一代逸士林逋生前洁身自好,梅为妻、鹤为子,不肯同流合污,死后名声清寂凄凉。尾联则是直言相告,不如全家迁往他处到那旷达自由的地方去,足以发挥郁达夫长于行吟做诗的才华,表达了作者劝阻之意。诗意寓意深沉,情文并茂,感人至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钱王(1)登假(2)仍如在,伍相(3)随波不可寻。

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平楚(4)日和憎健翮(5),小山香满(6)高岑(7)

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

坟坛(8)冷落将军岳(9),梅鹤凄凉处士林(10)

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何似(11)举家(12)游旷远(13)风波浩荡(14)(15)行吟(16)

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注释

(1)钱王:即钱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

(2)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

(3)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

(4)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

(5)健翮:矫健的翅膀。常用来借指矫健的飞禽,如鹰隼之类,亦比喻有才能的人。

(6)蔽:蔽于,被遮掩。

(7)高岑:高山。

(8)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

(9)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

(10)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

(11)何似:哪里比得上。

(12)举家:全家。

(13)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4)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15)足:尽可。

(16)行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创作背景

鲁迅与郁达夫之间早在1923年就开始有了交往,两人感情颇深,且相互了解。鲁迅这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是1933年12月30日写给郁达夫夫人王映霞的。

拼音版

jiāhángzhōu

qiánwángdēngxiáréngzàixiàngsuíxún

píngchǔzēngjiànxiǎoshānxiāngmǎngāocén

féntánlěngluòjiāngjūnyuèméiliángchǔshìlín

jiāyóukuàngyuǎnfēnghàodàngxíngyín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

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