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田妇叹

苏轼 〔宋代〕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吴中田妇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诗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这首诗叙事抒情,间用议论,写得真实动人,含蓄而情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今年(1)稻熟苦迟,(2)见霜风来几时。

才在苦恼今年稻谷熟得这样迟,还指望不久就有秋风起。

霜风来时雨如(3)(4)出菌(5)(6)(7)

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

眼枯(8)泪尽雨不尽,(9)黄穗(10)卧青泥!

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哪里忍心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

茅苫(11)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

汗流肩(12)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13)

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

官今要钱不要米(14),西北万里招羌儿。

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要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

龚黄(15)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16)妇!

都说满朝里都是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注释

(1)粳: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

(2)庶:差不多。

(3)泻:倾泻。

(4)杷:同“耙”,翻土的农具。

(5)出菌:发霉。

(6)镰: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

(7)衣:这里指铁锈。

(8)眼枯:谓泪水流尽。

(9)忍:这里指不忍。

(10)黄穗:成熟的稻穗。

(11)茅苫:茅棚。苫:草帘子。

(12)赪:红色。

(13)粞:碎米。

(14)官今要钱不要米: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

(15)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

(16)河伯:指河神。

创作背景

《吴中田妇叹》这首诗是作者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冬作于湖州。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这对缓和宋王朝的社会矛盾,调节封建生产关系等方面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弊端,苏轼有感于此,蒿目时艰,写下了《吴中田妇叹》这首社会政治诗。

拼音版

zhōngtiántàn

jīnniánjīngdàoshúchíshùjiànshuāngfēngláishí

shuāngfēngláishíxiètóuchūjūnliánshēng

yǎnlèijìnjìnrěnjiànhuángsuìqīng

máoshānyuèlǒngshàng宿tiānqínghuòdàosuíchēguī

hànliújiānchēngzàishìjiàjiànkāng

màiniúshuìchāichuīqiǎnmíngnián

guānjīnyàoqiányào西běiwànzhāoqiāngér

gōnghuángmǎncháoréngèngquèzuò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