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驿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为好友元稹《使东川》组诗而创作的十二首和诗中的一首。全诗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地展开,先写闺中绮思,再写驿旅苦思,然后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最后迭用两个思字,点明诗旨。此诗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表现了诗的声情之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靖安宅里当窗柳(2)望驿台(1)扑地(3)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春光(4)同日尽,居人(5)(6)(6)思家。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扑地:遍地。

(4)春光:一作“春风”。

(5)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6)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表达了极其怅惘之情。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拼音版

wàng驿tái

jìngānzháidāngchuāngliǔwàng驿táiqiánhuā

liǎngchùchūnguāngtóngjìnrénjiā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