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读杜诗》是明代诗僧释函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以悲苦愤世的语言表明自己的遭遇,中间四句写自己遭际更甚于杜甫当时,后四句写作者读杜诗而激起满腔热血。全诗饱含情韵,形象鲜明,诗人善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物的举止情态、内心活动跃然而出。
所遇(2)不如公(3),安能读公(3)诗。
如果一个人的遭遇不像您那样坎坷艰辛,怎么能读得懂您的诗呢?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5)。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您那样的坎坷遭遇,怎么还能读得下您的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6)。
唐朝人不是现在人,现在的时势,较之唐朝安史之乱,更加严酷。
一读一哽绝(7),双眼血横披。
每一次读杜诗都哽咽凄绝,两只眼睛不停地流泪甚至流血。
公诗化作血,予(8)血化作诗。
您的诗歌沉郁悲戚,可化热血,而我的热血则倾注为诗篇。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9)。
不知道悲戚的诗篇和沸腾的热血,能否铸成不朽,万古流传。
(1)杜诗:杜甫诗。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
(2)所遇:亲历的遭遇(指战争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和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痛苦)。
(3)公:指杜甫。
(4)安能读公诗:此处意思是怎么能读得懂您的诗。
(5)安能读公诗:此处意思是心情太沉重了怎么能读得下您的诗。
(6)古时:指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
(7)哽绝:哽咽凄绝。
(8)予:我。
(9)淋漓:流滴的样子。此指流传。
释函可有着与杜甫极相近似的经历与遭遇。他是第一个受累于清廷文字狱的诗人,后为此被流放千山十年,郁郁客死在那里。他还有迫于世事,削发为僧,隐名佛门的特殊经历。明清之际社会动荡,诗人目睹人民在内忧外患中艰难熬煎的生活,直觉得杜甫的篇诗作如同是从自己的肺腑中流出的一样,心灵中产生着强烈的震撼与共鸣,往往是边读边哭,边哭边读,感世伤时,不能自抑。《读杜诗》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的。
唐代诗人杜甫一向被人们尊为“诗圣",历代文人读杜、学杜、颂杜的诗文可谓多矣,而真正从杜诗中得其骨、践其行的人,却未见有几。而《读杜诗》这首诗可谓悲歌慷慨。作者从自己对人生坎坷体验的角度,感应着杜诗博大精深的社会内容,跳荡者和杜甫一样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爱憎心涛。说这是“子血化作诗”。那是毫不夸张的。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出语突兀,铿锵斩截,笔锋如挟着雷电。一个人如果也经历了像杜甫生活过的那样的异族入侵,战火连年的乱离世道,那他已尝尽了人间的酸辛疾苦,也就用不着再去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凄楚篇章了,这自然是悲苦愤世之辞,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有对国破家亡的奴隶般的生活有过真切体验,才能发出这样喷火般的怨怒之语。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前句“安能读公诗”,“安能读”无非都是气话。实际上还是要读的。而且只有经历接近于杜甫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杜诗,更高亢地吟哦杜诗,让自己的感情与杜诗产生强烈共鸣。尽管遭际相仿,但杜甫那时的心地境遇与作者所处的明清之际还是很不同的,明清之际的乱离世道如满族入侵等等,较之唐时安史之乱,其规模、其程度都更为严重,更为酷烈。如文字狱,杜甫就不曾遭遇过,所以他还可以大声疾呼,斥骂当道;而明清之际,清兵以血洗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血腥恐怖的统治,较之唐时不知又严酷了很多倍。作为乱离之人的作者读杜甫写下的乱离诗篇,每当执卷,都不免字字血、声声泪,哽绝难以卒章。想见石壕恶吏,陈陶血泽,长安陷落,秋风破屋,更令人两眼喷血、喷火。
“公诗化作血,子血化作诗。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这四句写从读杜诗中获得的艺术滋养与精神力量,读杜诗激起了满腔热血的沸腾。这沸腾的热血,又凝聚成了诗人笔下反映今日黑暗现实的战斗篇章。好的诗必是诗人热血所凝聚;只有热血,才能铸成万古流传的不朽诗作。鲁迅曾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杜甫的诗,释函可的诗,应该说都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真正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战斗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