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苏轼 〔宋代〕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首二句是眼前春景。“压”、“贴’、“飞”三动词连贯而下,状物如在目前。燕之趁晴而“争泥”,刻画传神入妙。“沈郎”句言自己病后消夜。弱不胜衣,感情跌进一层。过片以“不闻”、“时听”对举,透出情感之困顿,而惟有花知此情,则无人领略之悲凉又曲曲传出。这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切,语言流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风压轻云(1)贴水(2)飞,乍晴(3)池馆(4)燕争泥(5)沈郎(6)多病不胜衣(7)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沙上(8)不闻鸿雁信(9),竹间时听鹧鸪啼(10)。此情惟有落花知!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注释

(1)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

(2)贴水:紧挨近水面。

(3)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

(4)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

(5)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6)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7)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8)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9)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10)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鹧鸪,禽名,善啼。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

拼音版

huànshā··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

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zhàqíngchíguǎnyànzhēngshěnlángduōbìngshèng

shāshàngwénhóng鸿yànxìnzhújiānshítīngzhèqíngwéiyǒuluòhuāzhī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