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祠盟记

岳飞 〔宋代〕 岳飞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髪从军,历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五岳祠盟记》是南宋将领岳飞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败金兵、收复建康后,于宜兴所作的题壁誓词。这篇文章对在故乡相州起兵和以往战况略作回顾后,自感只是“快国仇之万一”,又简述了这次建康之战。在末段,表达了“蓄锐待敌”、“功期再战”、洗雪国耻、收复中原的决心,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全文洋着高昂的爱国激情和忠愤之气,感人至深,语气刚峻,句句铿锵,斩钉截铁,一气贯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自中原板荡(1)夷狄(2)交侵,余发愤河朔(3),起自相台(4)总髪(5)从军,历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夷荒(6),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7),建康之城,一鼓败虏,(8)未能使(9)匹马不回耳!

自中原地区混乱动荡以来,异民族相继入侵。我从河北相州立志發愤,年纪轻轻就投于军队,经历了二百多次战斗,虽然未能攻入边远的领域,扫荡敌人的巢穴,却也为雪洗了国仇的万分之一而痛快。如今又率领一支孤军,从宜兴奋勇起兵。在收復建康的战役中,一举击败了敌人,只恨未能使其匹马不回罢了。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11),北逾沙漠,蹀血虏廷(12),尽屠夷种。迎二圣(13),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14),朝廷无(15),主上奠枕(16),余之愿也。河朔(10)岳飞题。

所以暂且休整部队,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再来。接着即将激励部队,期望再战立功,向北越过沙漠,在敌国的朝廷上杀得敌人血流遍地,把异族侵略者全杀光,(然後)迎接二位皇帝回到京城的宫殿,收復失去的疆土,向朝廷呈上户籍册和疆域图,使朝廷不再忧虑,使皇上能够安宁地睡觉,这就是我的愿望啊。河朔岳飞题。

注释

(1)板荡:《诗经·大雅》咏周厉王暴虐无道的二篇,分别名为《板》、《荡》,後二字连称以指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2)夷狄:指少数民族,古称东方为夷,北方为狄,此系泛指。

(3)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4)相台:即相州,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曾在此建铜雀台,故称相台。

(5)总髪:束聚头髪,指刚成年。古时男子年二十束髪加冠,以示成年。岳飞二十从军,故有此说。

(6)夷荒:此指金国,因在今东北地区,故有此说。

(7)振起宜兴:《宋史·岳飞传》:“建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指收復建康的战役是从宜兴开始的。宜兴今属江苏。

(8)恨:可惜。

(9)未能使:即“未能使敌”,省去“敌”字。

(10)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11)功期再战:期望在下次战役中立功。

(12)虏廷:指金国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附近)。

(13)二圣:指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14)版图:户籍册和疆域图。

(15)虞:忧虑。

(16)奠枕:安枕。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再度大举进军中原,南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高宗和隆祜太后分别逃往江西和浙西,形势十分危急。岳飞、韩世忠等人率军抵御金兵,挽回了颓势。当年岳飞在宜兴屡败金兵,次年率军收复建康,稳定了整个局势。他重回宜兴的行军途中,在张渚镇的五岳祠壁间题写了这篇“盟记”。当年二十八岁的岳飞,怀着强烈的报国杀敌恢复河山的壮志,庄严地在神明面前立下了铿锵的誓言。

拼音版

yuèméng

zhōngyuánbǎndàngjiāoqīnfènshuòxiāngtáizǒngcóngjūnèrbǎizhànsuīwèinéngyuǎnhuāngdàngcháoxuéqiěkuàiguóchóuzhīwànjīnyòujūnzhènxìngjiànkāngzhīchéngbàihènwèinéngshǐ使huíěr

qiěyǎngbīngxiūruìdàidāngshìgōngzàizhànběishādiéxuètíngjǐnzhǒngyíngèrshèngguījīngquēshàngbǎncháotíngzhǔshàngdiànzhěnzhīyuànshuòyuèfēi

作者简介

岳飞

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狱。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