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著

诗经 〔先秦〕 诗经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齐风·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女新婚时新郎迎亲的诗。诗篇选取了符合新娘子身份的一个细节,即偷眼观看新郎的举动,来反复歌咏之,表现出新娘子出嫁时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写得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格调戏谑浪漫,生活气息浓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2)我于(3)乎而(4)充耳(5)(6)乎而(4)尚之以琼华(7)乎而(4)

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俟我于(8)乎而。充耳以(9)乎而,尚之以琼莹(10)乎而。

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俟我于(11)乎而。充耳以(12)乎而,尚之以琼英(13)乎而。

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

(1)齐风:齐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

(2)俟:等待,迎候。

(3)著: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亦作“宁”。

(4)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5)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6)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

(7)尚之以琼华:尚:加上。之:指丝绳。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形容玉瑱的光彩。

(8)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

(9)青:青色的丝绳。

(10)琼莹:似玉的美石。

(11)堂:庭堂。

(12)黄:黄色的丝绳。

(13)琼英:似美玉的石头。

创作背景

关于《齐风·著》的意旨背景,《毛诗序》《郑笺》皆以为是刺诗,《孔疏》申述云:“作《著》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余冠英《诗经选》也认为“这是女子记夫婿迎亲之诗”。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表现的就是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

拼音版

fēng··zhù

zhùérchōngěrérshàngzhīqiónghuáér

tíngérchōngěrqīngérshàngzhīqióngyíngér

tángérchōngěrhuángérshàngzhīqióngyīngér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