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寺。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道士骑着白鹿、手持丹经的神秘形象,以及诗人自己向道士求丹经、向嵇康请教等情节,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仙境和神秘事物的向往与敬畏。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仙人骑着白鹿经过,他头发很短,双耳却很长。
时余采菖蒲(2),忽见嵩(3)之阳。
那时我正在山中采菖蒲,忽然看见了嵩山之南。
稽首求丹经(4),乃出怀中方。
我立刻跪求仙人赐我炼丹之书,仙人于是从怀中拿出仙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5)。
我读过了却不能完全理解,只有归来询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6)我入太行。
仙人感叹我没有仙风道骨,指引我去太行山修行。
(1)参同契:道书名。
(2)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滨。道家传说服之可延年。
(3)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
(4)丹经:炼丹之书。《神仙传》:“于是八公乃诣王,授《丹经》及三十六水方。”
(5)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神仙传》载,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室中有一白石架,架上有两卷素书。王烈取读,不能尽识其文字。于是暗书得数十字形体,归来以示嵇康。嵇康尽识其字。
(6)发:启发,指引。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昌龄对道教思想的探索和追求有关。在唐代,道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王昌龄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向道士询问《周易参同契》的内容,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炼丹术和长生不老之道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