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智玄法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称自己年轻时即离家入道,十年之间屡迁道观。后两句写自己漂泊南北都洒泪而别,最后说修道亦多歧路,智玄法师真正称得上是本师。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自然。
云鬓(2)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3)住山期(4)。
打从鬓发如云的时候开始,我常会无端地,面对着痛苦的别离。算起来该有十个年头了!十年的时光不算短,我总是经常变动,掌握不了住山依佛的归期。
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5)真本师(6)。
走遍了东西南北,付出的是满腔辛酸泪,这教我该怎么说呢?乞玄师传法,本是我最大的心愿,但现在,又要和你话别了。细想起来,倒像是逢歧路即哭泣的杨朱,才是我真正的本师。
(1)智玄:即知玄,俗姓陈,眉州人,居长安资圣寺。文宗时,供奉内廷。武宗灭佛,归巴蜀旧山。大中,复归长安。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广明中,赐号悟达国师。李商隐以弟子礼事玄。
(2)云鬓:犹绿鬓、绿发、青鬓,系李商隐自指。
(3)移易:改易,改变。
(4)住山期:指饭依佛门、归居山寺之期。
(5)杨朱:用杨朱泣歧事。《荀子·王霸》:“杨朱哭街途曰:‘此夫过举跬步而觉跌千里者矣!’哀哭之。”
(6)本师:犹祖师,授业之师。
李商隐一生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和僧人有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和知玄法师关系犹为密切。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些是直接为僧人而作的,如《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送臻师二首》《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临终前夕,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皈依愿望。这时,他想起了曾执过弟子礼、密切交往过的著名法师知玄,希望通过知玄得到皈依,而知玄此时远在蜀地,于是只好寄书偈与之作最后的诀别,并表达皈依的愿望。《知玄传》记载,李商隐告语知玄弟子僧彻说:“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别”。因此,此诗是李商隐晚年佛教思想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他晚年具有浓厚的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