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荆公不遇》是一首北宋诗人方惟深所作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归舟所见大江、岸上之景,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环境;后两句写作者造访不遇返回时的怅惘之情。全诗借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暮春之景,融入诗人对长辈尊敬盼见而未见之悠长不尽愁情,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春江(3)渺渺(4)抱樯流,烟草(5)茸茸(6)一片愁。
暮春时节的长江水面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笼罩在烟霭之中的繁草,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7)催日下城头。
回望江宁,只看见柳花飞尽,城头春旗在黄昏中招展,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1)谒:拜会。
(2)荆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封号“荆国公”的简称。
(3)春江:暮春时节的长江。
(4)渺渺:指江面辽阔宽广。
(5)烟草:笼罩在烟霭之中的草。
(6)茸茸:花草柔密,非常繁盛的样子。
(7)春旗:春日之旗。
王安石是诗人尊敬的长辈,诗人曾游学于他的门下。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谒荆公不遇》此诗就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人往访不遇之作,借以表达诗人对王安石的景仰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