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

苏轼 〔宋代〕 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第一首写江潮来势很快,气势壮观;第二首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第三首写江上的秋风隔岸传送人们的呼唤声和钟鼓声;第四首写傍晚时望海楼下的乐曲声和雅客和诗拜月的流风;第五首写夜晚江上的渔船灯火以及歌声笑语,让人如痴如醉。全诗用雪堆、银山、金蛇、青山、秋风、玉笙、船灯、歌鼓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以及海天闪电等江景,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海上涛头(1)一线来,楼前指顾(2)雪成堆。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间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3)回。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要再上层楼,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二十回也不嫌多。

注释

(1)涛头:指最前面的波涛。

(2)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比喻时间很短。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3)二十:一本作“十二”。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当时苏轼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院试余暇,苏轼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五首诗。

文学赏析

这组诗写诗人在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所看到的从傍晚到晚上的海天景色,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有美堂暴雨》,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正可谓应了“壮观应须好句夸”这句话。

其实从组诗的第二首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横风”“壮观”这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这五首诗运用雪堆、银山、金蛇、秋风、玉笙、船灯、歌鼓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以及海天闪电等江景,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