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送参寥师》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苏东坡全集·卷十七》。诗中,诗人以禅解诗,提出了诗歌、书法创作上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见解:好诗应如玉屑,出语清警;诗人作诗,应有空静心态,才能明察群动,容纳万境;诗歌与禅法并不相妨;诗歌与书法的最高妙境是淡泊、至味等。全诗以禅说诗,直涉理路而又挥洒自如,结尾直揭诗歌和佛法。此诗开创了以禅喻诗与论诗的风气。
上人学苦空(1),百念已灰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头(2)唯一吷(3),焦谷(4)无新颖(5)。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6)?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7),出语便清警。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退之(8)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9),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10)。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11)不相妨,此语当更请(12)。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1)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2)剑头:指剑环头的小孔。
(3)吷: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
(4)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
(5)颖:子粒的芒壳尖。
(6)蔚炳:文采辉煌。佛教禅宗是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参寥是僧人,何必爱好作诗歌。
(7)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8)退之:韩愈,字退之。其《送高闲上人序》中评论张旭、高闲的草书,赞许张旭笔骋不平,而对高闲寄寓淡泊,反喜作草书,颇有微词。
(9)浮屠人:出家人。
(10)幻影:《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苏轼反其意用之,认为真正的法则、技巧是有用的,凭借“多技能”,高闲可以草书“发豪猛”,而参寥可以“出语便清警”,达到艺术高峰。
(11)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12)请:领受,明确接受。《广韵》:“请,受也。”
诗僧参寥来拜访苏轼,苏轼在和他吟诗谈禅中感觉到:参寥这个人性情真率,颇有道行,只是此人心中还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达到空静寂灭的境界,所以常常作诗时骂人。而且他作诗时的模样,很像唐代张旭作草书的样子:“必酣醉泼墨,任笔之所骋。”苏轼有感于此,便在这次送别参寥时,特意写了《送参寥师》。时在元丰元年(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