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宿

汤显祖 〔明代〕 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江宿》是明代诗人汤显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二句写秋江所见远景,残月西垂,渔火稀疏,残月微光,映照树梢,四处呈现万籁俱寂的宁静景象。后二句写秋江近景,鸟宿萤湿,苍林隐约。此诗描写秋江夜宿中所见景象,选景典型,描写细腻,真实生动,深切感人,使人如置身其中。表现了诗人夜宿秋江十分复杂的心绪。全诗以深邃广阔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寂历(1)秋江渔火(2)稀,起看残月(3)映林(4)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波光水鸟惊(5)宿,露冷流萤(6)湿(7)不飞。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注释

(1)寂历:寂寞、冷落。

(2)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

(3)残月:这里指下弦月。

(4)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5)犹:仍然。

(6)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7)湿:浸湿。

创作背景

秋江寂寂,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夜宿江船一觉醒来,一尘不染、安静祥和的夜景便呈现在眼前,诗人想起自身屡遭贬谪,官场黑暗的现状,心绪十分复杂,便写下了《江宿》这首诗。

文学赏析

《江宿》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清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起,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留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留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起空中留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留萤,但起空下留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留萤,却收到了留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留萤在起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起下的一支起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起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留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留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清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江宿》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留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作者简介

汤显祖

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三十四岁考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章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两年后量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弃官归里,致力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尤其是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