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苏轼 〔宋代〕 苏轼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东坡的思念。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这首词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昨夜渡江(1)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2)。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3),相逐过江来。

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4)急桨(5)两相(6)。相(7)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注释

(1)渡江:渡过扬子江。

(2)秦淮:秦淮河。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

(3)王谢女: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女。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4)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

(5)急桨:快速开船。

(6)催:催促。

(7)伊:她。

创作背景

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时,王胜之离金陵,过仪真,去南都时,有歌妓和侍女送行。东坡与之同船前行。“公诗便堪唱,为付小婵娟。”(《至真州再和二首》)写《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与此词以赠歌妓与侍女。

文学赏析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臺。唐杜牧之《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贺方回《秦淮夜泊》也唱道:「楼臺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梦得《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託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旣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喩「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衹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種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衹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