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宋代〕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参横斗转(1)欲三更,苦雨终风(2)也解晴。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3)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空余鲁叟(4)乘桴(5)意,粗识轩辕(6)奏乐声(7)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九死南荒(8)吾不(9)兹游(10)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

(1)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2)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3)天容海色本澄清: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4)鲁叟:指孔子。

(5)乘桴:乘船。桴:小筏子。

(6)轩辕:即黄帝。

(7)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8)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9)恨:悔恨。

(10)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创作背景

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首诗,就是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拼音版

liùyuèèrshíhǎi

shēnhéngdǒuzhuǎnsāngēngzhōngfēngjiěqíng

yúnsànyuèmíngshuídiǎnzhuìtiānrónghǎiběnchéngqīng

kōngsǒuchéngshíxuānyuánzòuyuèshēng

jiǔnánhuānghènyóujuéguànpíngshē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