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苏轼 〔宋代〕 苏轼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注释

(1)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文学赏析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