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两山,为吴中胜绝处。有具区映带,而无城闉之接,足以遥瞩高寄。而灵栖桀构,又多古仙逸民奇迹,信人区别境也。
余友徐子昌国近登西山,示余《纪游》八诗,余读而和之。于是西山之胜,无俟手披足蹑,固已隐然目捷间;而东麓方切倾企。属以事过湖,遂获升而游焉。留仅五日,历有名之迹四。虽不能周览群胜,而一山之胜,固在是矣。一时触目摅怀,往往托之吟讽。归而理咏,得诗七首。辄亦夸示徐子,俾子继响。
昔皮袭美游洞庭,作古诗二十篇,而陆鲁望和之。其风流文雅至于今,千载犹使人读而兴艳。然考之鹿门所题,多西山之迹;而东山之胜,固未闻天随有倡也。得微陆公犹有负乎?予于陆公不能为役,而庶几东山之行,无负于徐子。弘冶癸亥冬十月。
《游洞庭东山诗序》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创作的一篇序文,此文先写“湖庭两山”之奇美,继写友人徐公登西山之诗;再写自己近游东山并以诗相答;最后以皮日休陆龟蒙自况喻友喷发情思。内容众多,头绪纷繁,但都写得轻松自如,次序井然,情思并茂,融为一体。
洞庭两山(1),为吴中胜绝处。有具区(2)映带(3),而无城闉(4)之接,足以遥瞩高寄(5)。而灵栖桀构(6),又多古仙逸民奇迹,信人区别境也。
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两座山,是吴地景色极美之处。有太湖映照连接,而不靠近城市,足以在山上遥望风景,寄托高雅的情趣。而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和优美的建筑,加上许多古代的仙人和隐士的奇迹,实在是人间的另一种环境。
余友徐子昌国(7)近登西山,示余《纪游》八诗,余读而和之。于是西山之胜,无俟(8)手披(9)足蹑,固已隐然目捷(10)间;而东麓方切倾企(11)。属(12)以事过湖,遂获升(13)而游焉。留仅五日,历有名之迹四。虽不能周览群胜,而一山之胜,固在是矣。一时触目摅(14)怀,往往托之吟讽。归而理咏,得诗七首。辄亦夸示徐子,俾子继响(15)。
我的朋友徐昌国近日登洞庭西山,把纪游诗八首拿给我看,我读过之后写了和作。因此西山的美景,就无需待我用双手开路、用两足攀登,早已隐约出现在我眼前。而洞庭东山正是我热切盼望能一游的,适逢我因事经过太湖,于是获得攀登游览的机会。在东山只逗留了五天,游历过四处有名的古迹。虽然不能看遍所有的名胜,但整座东山的美景,本来就都集中在这里。一时之间,睹景抒怀,目之所见、心之所感,往往寄托在吟咏当中。归来将作品加以整理,得诗七首,就拿给徐先生看,也在他面前夸耀一下,把它们作为他的八首纪游诗的续作。
昔皮袭美(16)游洞庭,作古诗二十篇(17),而陆鲁望(18)和之。其风流文雅至于今,千载犹使人读而兴艳。然考之鹿门所题,多西山之迹;而东山之胜,固未闻天随有倡也。得微(19)陆公犹有负(20)乎?予于陆公不能为役,而庶几东山之行,无负(20)于徐子。弘冶癸亥冬十月。
昔日皮袭美游洞庭山,作古诗二十篇,陆鲁望写了和作。他们的风流文雅流传到今天,千年之后还使人读过这些作品而产生艳羡。然而考证鹿门题咏的景物,多是洞庭西山的胜迹,而洞庭东山的胜迹,本来就未听说天随子有和作,岂不是陆公还欠着皮公吗?我不能为陆公效劳,替他和皮公的诗作,但我的洞庭东山之行,也许可以不负徐先生了吧。
(1)洞庭两山:即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在太湖中。
(2)具区:太湖的别称。
(3)映带:谓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4)闉:古代城门外瓮城的门,这里与“城”同义。
(5)高寄:寄托高远,不以世俗萦怀。
(6)桀构:杰出的构造。桀,通“杰”。
(7)徐子昌国:徐祯卿,字昌国,一字昌谷,吴县(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以诗名,与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并称“吴中四子”。
(8)俟:等待。
(9)披:劈开。
(10)目捷:眼睛。捷,通“睫”。
(11)倾企:向往企盼。
(12)属:值,适逢。
(13)升:登。
(14)摅:发抒。
(15)俾子继响:使他能倡和。
(16)皮袭美:皮日休,字袭美,号鹿门子,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17)作古诗二十篇:今皮日休集中有《太湖诗》二十篇。
(18)陆鲁望: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苏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19)得微:犹“得无”,岂不是。
(20)负:亏欠。
据题下原注“弘冶癸亥冬十月”,则此文当作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时作者三十四岁。其年与徐祯卿台刻洞庭倡和诸诗为《太湖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