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代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清军入关,龚鼎孳再仕于清朝。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明末清初诗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当时有人以其诗置钱谦益、吴伟业之后,辑为《江左三家诗选》。著有《定山堂集》等。
尤侗(1618—1704),字同人,一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艮斋, 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明季已有才名。入清,以贡生为永平推官,因打旗丁罢归。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辞科,授检讨,与修《明史》,三年后辞归。诗词古文均有声于时。有《西堂杂俎》、《艮斋杂记》、《鹤栖堂文集》及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等。
洪亮吉(1746—1809),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编修。因批评朝政,流放伊犁,不久赦还。他兼通经史及音韵训诂之学,曾著《春秋左传诂》。工骈文,写景抒情,清新佳丽。著有《洪北江全集》。
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王鹏运(1848—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清末临桂(今广西桂林市)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官礼科掌印给事中。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康未受知于光绪帝之前,奏折多由其代上。后离京南下,寓扬州,主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有《半塘词稿》。
李慈铭(1830—1894),字㤅伯,号莼客,清浙江会稽人。室名越缦堂。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于人不轻许可,讥评所及,不免有信口雌黄之失。甲午战争起,败讯至,感愤郁郁,卒于官。学识渊博,为文沉博,诗尤工,自成一家,于史功力尤深。日记三十余年不断,朝廷政事、读书心得无不收录,为一生心力所萃。另有《白华绛跗阁诗词》、《越缦堂文集》等。文章多从日记抄出,余著尚多,均无刻本。
项鸿祚(1798—1835),一名廷纪,字莲生,浙江杭州人,家世巨富而为词清婉。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曾两应礼部试不第。他幼学填词,崇尚花间,自谓“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中年之后,家道屡遭变故,以致困顿不堪。他是浙派词的后劲,但能自出机杼而不为姜(夔)张(炎)所束缚,对以后作者如蒋春霖等影响颇大。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清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举人。遍读经史百家及道藏、释典,诗词、骈体文皆闻于时,又擅丹青,尤工墨梅。诗篇反映鸦片战争时情事,悲愤激昂。又著《今乐考證》,为研究戏曲史重要资料。集名《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黄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珊,浙江海盐人,少以贫游幕四方,王有龄守杭州,赏其才,招为记室,常助金以资其著书。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以候补知县分湖北,权恩施。乞病归。筑倚晴楼,赋诗按曲自娱。其以诗、词、曲、骈文名,以诗成就为高。其诗“沉雄绵丽,雅近玉溪”,多抒写个人身世之感。鸦片战争时期所作,以及其他关怀民生疾病之作,为其精华所在。有《倚晴楼诗集》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