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暮》是明朝诗人夏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由写景起笔,从季节变换,产生出浓重的失落感,到被夏初特有的风声、雨声、蛙鸣声所唤醒,回到迷茫的现实,突出表现了词人对东风暗换年华的敏感,以及内心莫可名状的寂寞与惆怅。全篇曲折委婉,耐人寻味;运笔闲淡婉曲,造境幽雅静谧。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腾(3)春梦绕天涯。
庭院阴沉下来太阳正西下,绿阴满地花絮飞扬,朦胧的春梦中依稀觉得自己绕过了天涯。
帘幕受风(4)低乳燕(5),池塘过雨急鸣蛙(6)。酒醒明月照窗纱。
帘幕被风吹动,乳燕飞得很低;阵雨刚过,池塘边的青蛙叫得更欢。等到酒醒时,正好看见一转明月映照着窗纱。
(1)浣溪沙:词牌名。上下片各三句,皆七言律句,共四十二字。上片前二句相当于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七律前两句。下片前二句相当于同式七律的颈联。
(2)春暮:即暮春,春季的末期。
(3)瞢腾:睡梦迷糊的状态。瞢,同“懵”。
(4)受风:被风吹动。
(5)低乳燕:“乳燕低”的倒文。乳燕,雏燕。该句化用杜甫《伤春》:“轻燕受风斜。”
(6)急鸣蛙:“蛙急鸣”的倒文。
作者夏言是明嘉靖时期的赫赫重臣,官至内阁首辅。劾贪鄙不畏权贵,救被诬不避嫌疑,又与奸相严嵩斗争激烈。嘉靖二十一年(1543),夏言一度被严嵩排挤去官,而嘉靖二十四年(1546)他又被重用,并且一时权势直凌严嵩之上。《浣溪沙·春暮》该词当作于作者虽暂被投闲而雄心未泯期间(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之间)。
上片的描写是在一所黄昏时分的院落中展开的。“庭院”“白日斜”分别点出地点和时间。作者站在院子里举目远望只见夕阳欲下,收眼近看,眼前院子里那重重的树影更浓密了,满地皆是。暮色中但见柳絮悄然飘舞。此处的“飞花”可指一般的花朵飘落也可指柳絮。而柳絮常用来特指春景。“飞花”与浓荫布地的宁静气氛一动一静形成对照,使静态的景致顿显生趣。从作者的这段描述,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观赏这暮色下的春景时交杂着某种喜悦与对时光流逝的淡淡的感叹心情。白日西沉的特定情景,本来就极易引起某种怀恋时日之感,“飞花”之前用一“又”字,表明这情景本是作者曾不止一次地留意过的,而今又见,已非从前之所见,从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岁月如流的感触。末了“瞢腾春梦绕天涯”是上面两句铺叙的自然发展,作者因景生情,禁不住想要以酒驱之,终于一醉而卧,竟迷迷朦朦地进入了梦乡。“绕天涯”三字显示出作者梦境的开阔辽远,同时与前文所写的庭院一隅取得对比,使全词在意境上有了新的开拓,漾溢出一种从容潇洒而高远的气度。
下片过渡到作者酒醒之后情景的描写。门帘边,有轻风吹拂,雏燕低飞;门外池塘里,雨后的青蛙在一个劲儿地叫着。这一联出句写所见,对句写所闻,对偶非常工整,将一场春雨过后的景致,通过低飞的乳燕,鼓噪的青蛙,很有特征的刻划了出来,情景如画。由这两句可以看到,当作者醉入梦乡之时,已经下过雨了。这会儿作者刚从“瞢腾春梦”中醒来,眼前景色的变换使他吃惊,而更令他惊讶的是,皎洁的月光,已经乘他沉醉的时侯悄悄爬上了纱窗。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受,在这里,再一次曲折地透露了出来。
《浣溪沙·春暮》这首词以“瞢腾春梦绕天涯”为主旨,委婉地表现出主人公潜在地珍惜流年的思绪。在表现方法上成功地运用了以景见情以及侧面描述的手法,作者年华易过的感惜之情,在全文中不作直接倾露而是在单纯写景及酒醉酒醒这一情节的叙写之中,自然造成一种情绪和气氛,写来含蓄有致。词中对夕照中的庭院、雨后景物的描绘,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在词的创作上很高的修养。
《浣溪沙·春暮》全词以时间为脉络,由“白日斜”至“明月照”一路写来,因“飞花”而有“春梦”,再因梦无所得而“醒”,笔势几作腾挪,境界也多有变换,但作者的感情始终含而不露,词意婉曲而词风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