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宋神宗的感激之情,下阕借“天女”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全词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我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告别黄州父老。已经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许我回阳羡居住,于是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1)嵯峨(2)。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3)。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4)。
回去啊,我要去的阳羡,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红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年已半百,还未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就像快马下坡一般。
无何(5)。何处有,银潢(6)尽处,天女(7)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8)风波(9)。顾谓同来稚子(10),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11)。
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
(1)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叫一仞。
(2)嵯峨:山势高峻貌。
(3)弹铗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
(4)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这里是形容盼归阳羡的急切心情。驻一作“注”。
(5)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
(6)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
(7)天女:即织女,传说是天帝孙女。
(8)戏:角力,较量。
(9)风波:喻政治斗争。
(10)稚子:想象中的随从,非实指。一说指幼子苏过,其时十四岁。
(11)烟蓑:喻天宫烟云缠绕,仿佛蓑衣披身。一说即指蓑衣。
《满庭芳·归去来兮》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二月苏轼在由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阳羡(今江苏宜兴)途中。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苏轼对由谪居黄州改为谪居汝州,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他在给王文甫的信中说,他想要求依旧居住黄州,但想到罪名很大而惩处很轻,皇帝的恩典深厚,不得不去汝州。但是在赴汝州的途中,他又动摇了。他向神宗皇帝上书,说他在阳羡有田产,要求回阳羡居住。神宗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但诏书下达时,苏轼已经到了南都。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返回阳羡,并写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