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汉高祖

王珪 〔唐代〕 王珪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咏汉高祖》是唐代诗人王珪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概述刘邦起义到据有天下的过程,之后四句写刘邦和项羽关系的转变过程,最后六句点明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全篇一气呵就,造语雄健,神采飞动,如行云流水,自然浑成而感情充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1)

汉高祖在沛县丰邑起义,乘机运如跃过龙门之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他奋起举三尺剑取天下,向西消灭暴虐无道之秦。

十月五星聚(2),七年四海(3)

十月里众贤如五星相聚,七年内定天下四海从宾。

高抗(4)威宇宙,贵有天下(5)

强大的势力威震着天地,身居皇位统治天下人民。

忆昔与项王,契阔(6)时未伸。

忆昔日与项王尊奉怀王,要约之时志向还未能伸。

鸿门(7)薄蚀(8)荥阳亦蒙尘(9)

在鸿门宴上险遭遇不测,在荥阳对峙又受困蒙尘。

(10)虱生介胄(11),将卒多苦辛。

穿戴的甲胄都生了虮虱,将军士兵征战多么苦辛。

爪牙驱信越(12)腹心谋张陈(13)

韩信彭越乃驱使的爪牙,张良陈平是亲信的谋臣。

赫赫西楚(14)国,化为丘与榛。

显赫霸王所建的西楚国,顷刻间化为荒丘与荆榛。

注释

(1)跃鳞:跳过龙门的鲤鱼,喻人登上显赫的地位。

(2)五星聚:即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见于一方。古人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现象很少见,附会视为祥瑞。

(3)宾:归服,顺从。

(4)高抗:刚强。

(5)人:应作“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6)契阔:要约,生死相约。

(7)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又称鸿门阪,为项羽驻军并与刘邦会宴处,见《史记·项羽本纪》。

(8)薄蚀:日月相掩蚀(食)。薄,迫也。日月激会相掩,名为薄蚀。

(9)荥阳亦蒙尘:汉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被困,绝食,以将军纪信诈为汉王,诳楚,而汉王率数十骑春西门遁逃。蒙尘,蒙被尘土,多喻帝王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

(10)虮:虱子的卵。

(11)介胄:披甲戴盔。

(12)爪牙驱信越:刘邦以武臣韩信、彭越为爪牙。爪牙,喻武臣。

(13)腹心谋张陈:刘邦以谋士张良、陈平为亲信。腹心,亲信。

(14)赫赫西楚: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西楚:即今淮北一带。

创作背景

《咏汉高祖》这是一首咏叹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咏史诗,是诗人读了《史记·高祖本纪》之后所作,大约写于贞观初年。

文学赏析

《咏汉高祖》此诗用平声真韵,一韵到底,杂以偶句,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诗。起笔二句高度概括了刘邦自沛县起义至登上显赫地位的情形。“跃鳞”二字,比喻形象生动,用得极妙。接着二句写刘邦手提“三尺剑”,率军攻入武关,占据威阳,使秦二世投降,消灭了无道的秦朝。再接着四句写群雄并起灭秦,后刘邦任用群英,用五年时间击败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其威势刚猛,震动天下,使诸侯宾服,登上了皇位。“五星聚”三字尤妙,既是吉祥语,又是新巧比喻,暗示了刘邦必然得志,贵有天下民。之后四句揭示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始而联合灭秦,后而分裂对抗。前二句言二人共同抗秦,曾“约为兄弟”;后二句言刘邦在楚汉争斗中两次遇险:一是刘邦赴鸿门宴,差点被范増、项庄谋害;二是荥阳之役,汉军被围,刘邦乘间逃遁。此二例选材典型,见出刘邦愈挫愈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最终获得胜利。最后六句揭示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一是将士征战的苦辛,二是善于驱使韩信、彭越等爪牙,三是善用张良、陈平等谋士。其中,最后的“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二句以批判的眼光总结朝代废替,兴亡感慨之叹喷涌而出,并以此告诫统治者以前朝为鉴,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咏汉高祖》全诗用传体将汉高祖一生重大经历浓缩入诗,以创业之艰难烘托其建立西汉王朝的伟大功绩,同先唐其他诗作感情基调一致,而全用史事,选材典型,简练概括,寓慨良深。

作者简介

王珪

王珪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王珪(571—639),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少孤贫,性沉澹,志量雅正,交不苟合。隋时曾被召入秘书内省校定群书。入唐,历官太子中舍人。唐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历黄门侍郎、侍中,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魏征等同辅政。敢于推诫纳善,进谏规益。其所作咏史诗,以古鉴今,意存讽寄,雄健沉郁,精彩飞动,是初唐五古中的佳品。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