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采桑女》是唐朝诗人唐彦谦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 ,以及运用拟人手法对桑芽的描写,给画面增添了情趣,表达了自己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1)青鸦嘴(2)。
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吐出的嫩芽才刚如青鸭的嘴。
侵晨(3)采桑谁家女, 手挽(4)长条泪如雨。
那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起来采桑,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去岁(5)初眠当此时, 今岁(5)春寒(6)叶放迟。
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7),官家二月收新丝。
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1)努:用力冒出。
(2)青鸦嘴:桑芽。
(3)侵晨:凌晨。
(4)挽:攀着。
(5)岁:年。
(6)春寒:指春天倒寒。
(7)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采桑女》这首诗即侧面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